胸部检查健康评估

点这里

胸部检查

一、体表标志

二、视诊(胸廓外形、胸壁、呼吸运动、呼吸频率与深度、呼吸节律)

三、触诊(胸廓扩张度、胸壁、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

四、叩诊(胸部叩诊音、肺界叩诊)

五、听诊(呼吸音、啰音、语音共振、胸膜摩擦音)

一、体表标志

1、胸骨上切迹:气管位于切迹正中。

2、胸骨柄

3、胸骨角: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相连,为前胸壁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也是气管分叉处、心房上缘、上下纵膈交界的重要标志。又称Louis角。

4、剑突

5、肋骨:第1~7肋骨在前胸部与各自的肋软骨相连接,第8~10肋骨与3个联合一起的肋软骨连接后,再与胸骨相连,构成胸廓的骨性支架。第11~12肋骨不与胸骨相连,其前端为游离缘,称为浮肋。

6、肋间隙

7、腹上角(又称胸骨下角):为前胸下缘左右肋弓在胸骨下端汇合形成的夹角。正常约70°~°。临床上常作为判断体型的标志。

8、肩胛骨:肩胛下角作为第7或第8肋骨水平的标志,或相当于第8胸椎水平,为后胸壁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

9、脊柱棘突:以第7颈椎棘突最为突出,其下为胸椎的起点,常作为计数胸椎的标志。

10、肋脊角:为第12肋骨与脊柱构成的夹角,其前方为肾和上输尿管所在的区域。

(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纵隔呈矢状位,位于胸腔正中偏左,上窄下宽,前短后长。纵隔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界是胸廓上口,下界是膈。正常情况下,纵隔位置较固定。一侧发生气胸时,纵隔向对侧移位)

4个自然陷窝:胸骨上窝、锁骨上窝、锁骨下窝、腋窝

3个解剖区域:肩胛上区、肩胛下区(两肩胛下角连线与第12胸椎水平线之间的区域)、肩胛间区

9条人工划线:前正中线(胸骨中线)、锁骨中线、胸骨线、胸骨旁线、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肩胛线、后正中线

二、视诊

(胸廓外形、胸壁、呼吸运动、呼吸频率与深度、呼吸节律)

“胸廓外形”

正常人胸廓两侧对称,呈椭圆形,前后径左右径短,两者的比例为1:1.5。

异常外形常见病变扁平胸瘦长体型者、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肿瘤晚期桶状胸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老年或矮胖体型

3、佝偻病胸

(1)鸡胸:前后径>左右径,上下距离较短,胸骨下端常前突,胸廓前侧壁肋骨凹陷。

(2)佝偻病串珠:沿胸骨两侧各肋软骨与肋骨交界处成串珠样的异常隆起。

(3)肋膈沟:下胸部前面的肋骨常外翻,自剑突沿膈附着部位的胸壁向内凹陷形成的沟状带。

(4)漏斗胸:胸骨剑突处显著凹陷,形似漏斗,多为先天性。

4、胸廓一侧变形:一侧膨隆多见于大量胸腔积液、气胸或一侧严重代偿性肺气肿;一侧平坦或下陷见于肺不张、肺纤维化、广泛性胸膜黏连。

“胸壁”→静脉、肋间隙、皮肤、营养状态、骨骼及发育情况

:正常胸壁无明显静脉可见。当上下腔静脉血流受阻建立侧支循环时,可见胸壁静脉充盈或曲张。上腔静脉阻塞时,静脉血流方向自上而下;下腔静脉阻塞时,静脉血流方向自下而上。

:正常肋间隙无凹陷或膨隆。

吸气时肋间隙凹陷,提示上呼吸道阻塞使吸入气体不能顺利进入肺内。肋间隙膨隆,见于大量胸腔积液、张力性气肿及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用力呼吸时。此外,胸部肿瘤、主动脉瘤、婴儿和儿童时期心脏明显肿大者,其相应部位的肋间隙也常膨出。

“呼吸运动”→观察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腹式呼吸减弱(相当于胸式呼吸增强),见于腹膜炎、大量腹水、肝脾极度肿大、腹部巨大肿瘤等腹部疾病。

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增强,见于肋间神经痛、肋骨骨折、肺炎、重症肺结核、胸膜炎等胸壁与肺部疾病。

呼吸运动减弱或消失,见于肺实变、肺部肿瘤、肺部空洞、肺气肿、胸腔积液、气胸、胸膜增厚或黏连等。

呼吸运动增强,见于酸中毒深大呼吸等。

吸气性呼吸困难(气管异物或肿瘤;三凹征“锁骨上窝、胸骨上窝、肋间隙凹陷”)。

呼气性吸气困难(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

混合性呼吸困难(肺纤维化)。

“呼吸频率与深度”

正常人静息状态下,呼吸为16~20次/分,呼吸与脉搏之比为1:4,新生儿呼吸约为44次/分。

:呼吸频率超过24次/分,见于剧烈运动、发热、疼痛、贫血、甲亢、心衰。一般体温每升高1℃,呼吸大约增加4次/分。

: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见于麻醉剂或镇静剂过量、颅内压升高。

:见于肺炎、胸膜炎、气胸、呼吸肌麻痹、腹水、肥胖。

:见于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过度紧张。

:也称库斯莫尔呼吸。表现为呼吸深大,而节律规整。由于血pH降低,刺激呼吸中枢,通过深而大的呼吸使肺排出过多的二氧化碳以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酸中毒等。

“呼吸节律”

:又称陈-施呼吸Cheyne-Stokesbreathing,表现为呼吸由浅慢逐渐变得深快,再由深快逐渐变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持续5~30s,然后又开始由浅慢到深快的呼吸,如此周而复始。潮式呼吸的出现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多见于脑炎、脑膜炎、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见于尿毒症、巴比妥中毒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老年人深睡时出现轻度潮式呼吸,为脑动脉硬化、中枢神经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又称比奥呼吸Biotsbreathing,表现为经过一段规律呼吸后,突然出现时间长短不一的呼吸暂停,然后又开始规则呼吸,如此周而复始。常发生在临终前。

:由于胸部剧烈疼痛导致吸气相突然中断,而使呼吸运动受到抑制,病人表情痛苦。见于急性胸膜炎、胸膜恶性肿瘤、肋骨骨折、胸部外伤等。

:一段正常的呼吸节律中出现的一次深大呼吸,常伴有叹气声。见于神经衰弱、精神紧张、抑郁症等。

三、触诊

(胸廓扩张度、胸壁、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

胸廓扩张度:检查者双手放在被检者胸廓前下部的对称位置,双拇指分别沿两侧肋缘指向剑突,并与前正中线的距离相等,手掌放于前侧胸壁。嘱患者进行平静呼吸和深呼吸,利用手掌感觉双侧呼吸运动的程度和一致性。(胸廓前下部呼吸时运动度较大)

一侧降低大量胸腔积液、气胸、胸膜增厚、肺不张。可见对侧代偿性增强。双侧增强发热、酸中毒、腹部病变双侧受限双侧胸膜增厚、肺气肿

正常人无胸壁压痛。压痛常见于肋间神经炎、肋软骨炎、软组织炎症、皮肌炎、外伤、肋骨骨折等。胸骨压痛和叩击痛,见于白血病病人,因骨质异常增生所致。

正常人无皮下气肿。气管、肺、胸膜破裂后,气体逸出存积于胸壁皮下组织,称为皮下气肿。视诊可见胸壁肿胀,触诊能感到气体在皮下组织移动,出现捻发感或握雪感。用听诊器可闻及捻发音。常见于自发性气胸、纵膈气肿、胸部外伤、肋骨骨折,偶见于产气杆菌感染。

=

名词解释:是指病人发出语音时,声波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引起的共鸣震动,可用手触及,又称为触觉震颤。检查时护士以两手掌或两手掌的尺侧缘轻置于病人胸壁对称部位,嘱病人用同等的强度重复发“yi”的长音,然后双手交叉重复一次,自上而下,先前胸后背部,边触诊边比较两侧相应部位语音震颤的异同,注意有无单侧、双侧或局部语言震颤的增强,减弱或消失。

前胸壁胸骨角附近及背部肩甲区声音最强

前胸上部>前胸下部

右胸上部>左胸上部

成年男性和消瘦者>儿童、女性和肥胖者

语音震颤增强:主要见于肺组织实变,如大叶性肺炎实变期、大片肺梗死;靠近胸壁的肺内大空腔,尤其是当空洞周围有炎性浸润并与胸壁黏连时,如空洞性肺结核,肺脓肿等。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主要见于肺内含气量过多,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阻塞,如阻塞性肺不张;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胸膜显著增厚黏连;胸壁皮下气肿或水肿。

将两手平置于胸壁上,做深呼吸运动,若两手有两层皮革相互摩擦的感觉,即为胸膜摩擦感。于胸廓的下前侧部或腋中线第5、6肋间最易触及。

正常胸膜脏层和壁层之间润滑,呼吸运动时不产生摩擦感。胸膜炎症,胸膜原发或继发肿瘤、胸膜高度干燥、肺部病变累及胸膜时,因纤维蛋白沉积于胸膜,使其表面粗糙,呼吸时脏、壁两层胸膜互相摩擦方可触及胸膜摩擦感。当出现胸腔积液时,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分离,胸膜摩擦感消失,在积液吸收过程中,摩擦感可再度出现。

四、叩诊

1、正常叩诊音:

正常清音。

肺上叶体积较小、含气量少、肌肉较厚→前胸上部较下部稍浊。

右肺上叶体积小、右侧胸大肌厚→右肺上部较左侧稍浊。

背部骨骼、肌肉层次较多→背部较前胸部稍浊。

右侧腋下部因肝脏的影响,叩诊稍浊。

左侧腋前线下方因靠近胃泡,叩诊呈鼓音。

2、异常叩诊音(1)浊音或实音:肺含气量减少的病变(肺不张、肺炎、肺结核、肺水肿、肺硬化、肺梗死);肺内不含气的占位性病变(肺肿瘤、肺包虫、囊虫病、未液化的肺脓肿);胸腔积液及胸膜病变。(2)过清音:见于肺张力减弱而含气量增多的病变,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3)鼓音:见于肺内空腔性病变,如空洞型肺结核、肺囊肿、肺脓肿。胸膜积气时,如气胸。若空洞巨大,位置表浅且胸壁光滑或张力性气胸的病人,局部叩诊鼓音的同时伴有金属性回响,又称为空翁音。1、肺上界:即肺尖的宽度。叩诊时,自斜方肌前缘中央部开始逐渐向外侧叩诊,标记由清音转变为浊音的点,该点即为肺上界的外侧终点,随后再由斜方肌前缘中央部向内叩诊,当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肺上界的内侧终点。外侧终点与内侧终点之间的距离为肺尖的宽度。正常肺尖的宽度为4~6cm,右侧较左侧窄。肺上界变窄或叩诊浊音常见于肺结核所致的肺尖浸润、纤维性病变肺上界变宽,叩诊呈过清音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肺前界:正常的肺前界相当于心脏的绝对浊音界。

左肺前界,大约在胸骨旁线第4~6肋间隙。

右侧肺界相当于胸骨线的位置。

两肺前界浊音区扩大,主要见于心脏扩大、心肌肥厚、主动脉瘤、心包积液、肺门淋巴结明显增大。

两肺前界浊音区缩小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3、肺下届:嘱病人平静呼吸,分别从锁骨中线第2肋间隙、腋窝顶部、肩胛线上第8肋间隙的清音区开始,向下叩诊,当叩诊音由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肺下界。

正常人两侧肺下界基本相等,平静呼吸时分别位于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的第6、第8、第10肋间隙。

肺下界上移见于肺不张、隔肌麻痹、鼓肠、腹腔积液、腹腔巨大肿瘤等肺下界下移见于腹腔内脏下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肺下界移动范围:正常肺下界的移动范围相当于呼吸时膈肌的移动范围。

叩诊时,先于病人平静呼吸时,在肩胛线上叩出肺下界的位置,做好标记,然后分别与病人深吸气与深呼气后屏住呼吸,再次叩击肺下界,并做好标记,标记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距离即为肺下界的移动范围。

正常为6~8cm。

肺下界移动范围减小见于肺组织萎缩,如肺纤维化、肺不张;肺组织弹性消失,如肺气肿;肺组织炎症或水肿,如肺炎和肺水肿。不能叩出肺下界及其移动范围大量胸腔积液、积气及广泛的胸膜粘连肺下界移动度消失膈神经麻痹

五、听诊

(呼吸音、啰音、语音共振、胸膜摩擦音)

又称为听觉语音,其发生机制与语音震颤相似。

通过听觉感受较触诊更敏感。检查时嘱病人用一般的声音强度重复发出“yi”的长音。同时用听诊器听取语音。一般在气管和大支气管附近最强,听诊时应上下左右对比。正常人闻及的语音共振音节含糊难辨。语音共振增强、减弱或消失,其临床意义同语音震颤。名词解释:当胸膜发生炎症时,由于纤维素渗出导致胸膜粗糙,随着呼吸运动脏层和壁层胸膜相互摩擦产生的声音称为胸膜摩擦音。前下侧胸壁呼吸运动度较大,所以胸膜摩擦音在此处最易闻及,其音调特征与用一手掩耳,另一手指在该手背上摩擦时所听到的声音相似,在吸气与呼气时均可闻及,以吸气末和呼气初明显,屏气时消失,深呼吸或听诊器加压时可增强,并随着体位改变消失或复现。当胸腔积液较多时可消失,但随着积液逐渐被吸收,胸膜摩擦音可再度出现。常见于纤维素性胸膜炎、胸膜肿瘤、肺梗死、尿毒症。当纵膈膜发炎时,在呼吸及心脏搏动时均可闻及胸膜摩擦音。1、支气管呼吸音:气体进入声门、气管和主支气管处,形成湍流而产生的声音,类似于“ha”音。2、肺泡呼吸音:吸气时气流经气管、支气管进入肺泡,冲击肺泡壁,肺泡由松弛变为紧张,呼气时则有紧张变为松弛,这种因肺泡的弹性变化和气流振动所形成的声音称为肺泡呼吸音。类似于“fu”音。3、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又称混合性呼吸音。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6、7颈椎第1、2胸椎胸骨两侧第1、2肋间肩胛间区第3、4胸椎水平肺尖前后

1、异常肺泡呼吸音:主要与进入肺泡内的空气流量减少、气体流速减慢、呼吸音传导障碍有关////与通气功能增强,进入肺泡的气流量增多或流速加快有关。

2、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在正常肺泡呼吸音的部位,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即为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又称为管样呼吸音。

3、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在正常肺泡呼吸音的部位,闻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即为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主要由于肺实变部位较小,且与正常肺组织混合存在,或肺实变部位较深且被正常肺组织覆盖所致。

干啰音

形成机制: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分阻塞,气流通过时发生湍流产生的声音。

病理基础:气管、支气管炎症使管壁粘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管腔内异物或肿瘤部分阻塞;管壁外肿大的淋巴结或纵隔肿瘤压迫。

分类:1、低调的干啰音:如同熟睡中发出的酣声或呻吟声,称为鼾音,多发生在气管或主支气管,主要因为气道内存在粘稠的分泌物所致。2、高调的干啰音:类似鸟叫、飞箭或肖笛声,称为肖笛音或哮鸣音,多发生在较小的支气管或细支气管。

临床意义:干啰音可局限分布或广泛分布。局限分布的干啰音由局部支气管狭窄所致,常见于支气管肺癌、支气管异物或支气管内膜结核等。广泛分布于双侧肺部干啰音,常见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哮喘、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等。

湿啰音

形成机制:由于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黏液或脓液等稀薄液体时,形成的水泡破裂产生的声音,又称为水泡音。

临床意义:

出现部位提示病变局部局部病变,如支气管扩张、肺炎或肺结核等两肺底见于支气管肺炎、左心功能不全引起的肺瘀血双肺急性肺水肿或严重的支气管肺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jbby/120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