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流感等春季流行病
度过了短暂却充实的寒假
我们迎来了新的一个学期
可是,你知道吗?
万物复苏,春意盎然
春天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
同时也是一些传染病的高发阶段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壹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水痘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接触或飞沫吸入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
临床表现
该病潜伏期为12~21日,平均14日。起病较急,年长儿童和成人在皮疹出现前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恶心、呕吐、腹痛等前驱症状,小儿则皮疹和全身症状同时出现。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最开始为粉红色小斑疹,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型紧张水疱,周围明显红晕,有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黏膜亦常受侵,见于口腔、咽部、眼结膜、外阴、肛门等处。
①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处理及预防皮肤继发感染,保持清洁,避免抓搔。加强护理,勤换衣服,勤剪指甲,防止抓破水疱继发感染。积极隔离患者,防止传染。
②局部治疗以止痒和防止感染为主,可外搽炉甘石洗剂,疱疹破溃或继发感染者可外用1%甲紫或抗生素软膏。继发感染全身症状严重时,可用抗生素。忌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以防止水痘泛发和加重。
③对免疫能力低下的播散性水痘患者、新生儿水痘或水痘性肺炎、脑炎等严重病例,应及早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阿昔洛韦是目前治疗水痘-带状疱疹的首选抗病毒药物,但须在发病后24小时内应用效果更佳。或加用α-干扰素,以抑制病毒复制,防止病毒扩散,促进皮损愈合,加速病情恢复,降低病死率。
提前预防
1.注意消毒与清洁
2.定时开窗
3.退烧
4.注意病情变化
5.避免用手抓破疱疹
贰
麻疹
麻疹病毒属副黏液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常并发呼吸道疾病如中耳炎、喉-气管炎、肺炎等,麻疹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临床表现
1.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约10日(6~18天)。曾经接触过麻疹患儿或在潜伏期接受被动免疫者,可延至3-4周。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③麻疹黏膜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但体温稍有下降。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出疹顺序也有特点: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体温减退。皮肤颜色发暗。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1.一般治疗:隔离,卧床休息,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常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有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给予容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补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肤、黏膜清洁,口腔应保持湿润清洁,可用盐水漱口,每天重复几次。一旦发现手心脚心有疹子出现,说明疹子已经出全,病人进入恢复期。密切观察病情,出现合并症立即看医生。
2.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剂;烦躁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剂;剧咳时用镇咳祛疾剂;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麻疹患儿对维生素A需要量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维生素A缺乏区的麻疹患儿应补充维生素A。
3.中药治疗
提前预防
1.被动免疫
在接触麻疹后5天内立即给于免疫血清球蛋白,可预防麻疹发病;超过6天则无法达到上述效果。使用过免疫血清球蛋白者的临床过程变化大,潜伏期长,症状、体征不典型,但对接触者仍有潜在传染性。被动免疫只能维持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措施。
2.主动免疫
采用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重要措施,其预防效果可达90%。虽然5%-15%接种儿可发生轻微反应如发热、不适、无力等,少数在发热后还会出疹,但不会继发细菌感染,亦无神经系统合并症。进入大学的青年人要再次进行麻疹免疫。急性结核感染者如需注射麻疹疫苗应同时进行结核治疗。
3.控制传染源
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隔离。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的易感者应检疫观察3周。
4.切断传染途径
病人衣物应在阳光下曝晒,病人曾住房间宜通风并用紫外线照射
叁
腹泻
腹泻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若进入结肠的液体量超过结肠的吸收能力或(和)结肠的吸收容量减少,就会导致粪便中水分排出量增加,便产生腹泻。临床上按病程长短,将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大多系感染引起。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发病原因更为复杂,可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致。
病因
1.急性腹泻
(1)感染包括病毒细菌或寄生虫引起的肠道感染。
(2)中毒食物中毒如进食未煮熟的扁豆、毒蕈中毒、河豚中毒,重金属中毒,农药中毒等。
(3)药物泻药、胆碱能药物、洋地黄类药物等。
(4)其他疾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急性坏死性肠炎、食物过敏等。
2.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病因比急性的更复杂,肠黏膜本身病变、小肠内细菌繁殖过多、肠道运输功能缺陷、消化能力不足、肠运动紊乱以及某些内分泌疾病和肠道外肿瘤均有可能导致慢性腹泻的发生。可引起慢性腹泻的疾病包括
(1)肠道感染性疾病
(2)肠道非感染性炎症
(3)肿瘤
(4)小肠吸收不良
(5)肠动力疾病
(6)胃部和肝胆胰疾病
(7)全身疾病
1.病因治疗
(1)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病因,选用相应的抗生素。
(2)其他:如乳糖不耐受症不宜用乳制品,成人乳糜泻应禁食麦类制品。慢性胰腺炎可补充多种消化酶。药物相关性腹泻应立即停用有关药物。
2.对症治疗
(1)一般治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营养失衡。酌情补充液体,补充维生素、氨基酸、脂肪乳剂等营养物质。
(2)黏膜保护剂:双八面体蒙脱石、硫糖铝等。
(3)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
(4)止泻剂: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相应止泻剂。
(5)其他:-2、溴丙胺太林、阿托品等具解痉作用,但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严重炎症性肠病患者慎用。
提前预防
1.讲究食品卫生。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尽量少食用易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贝壳、螺丝、螃蟹等水海产品,食用时要煮熟蒸透。半生吃、生吃、醋泡、酒泡或盐淹后直接食用的方法都不可取。凉拌菜可加点蒜和醋
2.注意饮用水卫生。饮用水煮沸后用,可杀灭致病微生物
3.注意手的卫生,平时常洗手,饭前、便后手要洗净
4.生食食物一定要洗净,尽量减少生冷食品的摄入
5.注意休息,避免受凉、劳累,预防感冒和中暑;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6.清洁环境,灭蝇、灭蟑,避免污染食物
7.尽量减少与腹泻病人的接触
肆
肺结核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结核感染最为常见。排菌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当抵抗力降低或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增高时,才可能引起临床发病。若能及时诊断,并予合理治疗,大多可获临床痊愈。
临床表现
1.症状
有较密切的结核病接触史,起病可急可缓,多为低热(午后为著)、盗汗、乏力、纳差、消瘦、女性月经失调等;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不同程度胸闷或呼吸困难。
2.体征
肺部体征依病情轻重、病变范围不同而有差异,早期、小范围的结核不易查到阳性体征,病变范围较广者叩诊呈浊音,语颤增强,肺泡呼吸音低和湿啰音。晚期结核形成纤维化,局部收缩使胸膜塌陷和纵隔移位。在结核性胸膜炎者早期有胸膜摩擦音,形成大量胸腔积液时,胸壁饱满,叩诊浊实,语颤和呼吸音减低或消失。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主要作用在于缩短传染期、降低死亡率、感染率及患病率。对于每个具体患者,则为达到临床及生物学治愈的主要措施,合理化治疗是指对活动性结核病坚持早期、联用、适量、规律和全程使用敏感药物的原则。
(1)早期治疗:一旦发现和确诊后立即给药治疗;
(2)联用:根据病情及抗结核药的作用特点,联合两种以上药物,以增强与确保疗效;
(3)适量:根据不同病情及不同个体规定不同给药剂量;
(4)规律:患者必须严格按照治疗方案规定的用药方法,有规律地坚持治疗,不可随意更改方案或无故随意停药,亦不可随意间断用药;
(5)全程:乃指患者必须按照方案所定的疗程坚持治满疗程,短程通常为6~9个月。一般而言,初治患者按照上述原则规范治疗,疗效高达98%,复发率低于2%。
2.手术治疗
提前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并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注意开窗通风,注意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卡介苗,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自身抵抗力。
伍
流感
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流感病毒,可在人群中传播。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流感的潜伏期时长1~7天,多为1-3天。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发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8℃,甚至继发严重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身血细胞减少、肾功能衰竭、败血症、呼吸衰竭及多器官损伤,导致死亡。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
临床表现
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咳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腹泻。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
1.一般治疗:休息,多饮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热病人及时就医。
2.抗病毒治疗。
提前预防
1.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睡眠充足,多喝水,平时注意多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3.应保持室内通风,少去人多、不通风的场所,不举行大型集会。
4.避免直接接触生禽或到有生禽的场所。
5.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
6.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尽早服用抗病毒药物(如连花清瘟)或及时就医。
7.避免接触出现流感样症状的患者,如周围有感冒病人,请及时服用抗病毒药物(如板蓝根)预防。
8.流感流行期间外出戴好口罩。
看了这么多的小知识
相信同学们对春季流行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啦
小编就在这里祝同学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愉快的度过校园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jbby/8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