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玉苹
患者:女,55岁,49kg,年5月13日因“刺激性干咳10余天,呼吸困难3天”首次就诊。查胸部CT提示左侧大量胸腔积液,为进一步诊治收住院。体能状态评分:ECOGPS1分。
-05-23PET/CT示:左下肺门旁高代谢结节SUVmax11.5,考虑肺恶性肿瘤;伴左肺门淋巴结转移,左枕叶、左侧胸膜及T11椎体多发转移;右肺多发细小结节,代谢略增高,亦考虑转移性。
肿瘤标志物:CEA:2.4ng/ml;cyfra21-1:6.5ng/ml↑;SCC:0.6μg/L;NSE:12.6ng/ml;CA:72.6U/ml↑;pro-GRP未开展。
胸水肿瘤指标:CEA:11.75μg/L;Ca:U/ml
胸水细胞学病理及细胞蜡块病理:血性液中见散在炎症细胞,未见肿瘤细胞。
-05-20内科胸腔镜示:见左胸腔严重粘连,多房分隔,腔内血性积液,局粘连带予以分离后仅能见局部胸膜,及置入的胸腔引流细管头端,肋间胸膜及脏层胸膜表面可疑结节,于所见肋胸膜活检刷检。
刷检:腺癌细胞活检:胸膜见较多纤维素样渗出物,其中见数个核大异型细胞,性质不易确定。
-05-27支气管镜检示:左下叶背段见管腔狭小(远端钳刷),余两侧各级支气管通畅。
病理回示:“左下肺”腺癌。
免疫组化:CK5/6(-),CK7(+),EGFR(+),P63(个别+),TTF-1(+)。
EGFR基因检测状态(ARMS法):
检测时间:-05-30
检测结果: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腺癌,cT1N1M1Ⅳ期(脑、骨、胸膜、肺转移)。
方案组成药物:一代EGFR-TKI
开始治疗时间:-05-31
疗效评价:PR
-02疾病缓慢进展,无症状,PFS21个月,继续观察。
肿瘤标记物升高:
-08-06血液标本,二代测序结果显示: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丰度7.99%)、EGFR20外显子TM突变(+)(丰度4.08%)。
方案组成药物:三代EGFR-TKI(奥希替尼)
开始治疗时间:-10-24
用法用量:80mgqd
疗效评价:
-11两肺小结节缩小,但左下病灶增大。
-11开始出现左侧胸痛,阵发性,不剧烈,夜间明显,伴咳嗽。症状缓慢加重。
-01PD,PFS3个月。
肿瘤标志物:pro-GRP明显升高。
骨髓抑制:
-1-20行CT定位下经皮肺穿刺术。
病理回示:小细胞肺癌。
免疫组化:ALK-N(-),ALK-P(-),CD56(+),CgA(-),CK5/6(-),CK7(+),Ki67(80%+),NaspinA(-),P63(-),Syn(++),TTF-1(+)。
EGFR基因突变状态(ARMS法):
检测时间:-1-26;
检测标本:肺穿刺标本
检测结果: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TM突变(-);
PS1-2分,骨髓抑制明显,骨髓涂片未见异常细胞。
方案组成药物:依托泊苷(VP-16)针剂0.15d1-3单药×3个周期(骨髓抑制明显,故未应用铂类)。
开始治疗时间:-02-06
疗效评价:PR
基因突变检测:
-03-17二代测序,血液样本检测
检测结果: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TM突变(-);
影像学评价:
肿瘤标志物:pro-GRP下降
发生3~4级骨髓抑制;
-05-24改为VP-16胶囊×1个周期,仍难以耐受。
-06-17两肺小结节增多,左下病灶稳定。
PS2-3分,既往奥希替尼治疗后两肺小结节有缩小,治疗有效。两肺小结节再活检难度大,家属要求再次服用奥希替尼。
-06-22开始口服奥希替尼80mgqd。后患者一般情况差,未能来院复查CT,-09月死亡。最终总生存期(OS)40个月。
患者治疗策略一览专家点评黄建安教授
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目前,随着一代、二代、三代EGFR-TKI相继进入临床,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OS以及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等均有明显改善,但接踵而来的耐药问题无法避免。在一、二代EGFR-TKI治疗失败后,约60%的患者会发生TM耐药突变。第三代、不可逆性EGFR-TKI奥希替尼以迫切的临床需求、良好的临床表现以及AURA研究的可靠数据,被推荐用于既往经EGFR-TKI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并且经检测确认存在TM突变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
本例患者初始组织学活检显示EGFR19外显子缺失突变,应用一代EGFR-TKI治疗21个月后疾病缓慢进展。经基因检测表明存在EGFRTM突变,患者不能继续从一代EGFR-TKI的治疗中获益,因此应用奥希替尼。但仅3个月后疾病再次进展,远远低于以往临床研究中奥希替尼PFS。再经组织学活检充分证实,患者已发生小细胞癌(SCLC)转化,而TM突变从有到无,提示患者可能对第三代EGFR-TKI也发生耐药。这些结果表明,在治疗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二次甚至多次活检十分必要,可指导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患者充分获益。
目前,奥希替尼继发性耐药机制主要包括CS突变、HER-2扩增、MET扩增、MAPK1扩增、RAS信号通路激活以及NSCLC向SCLC的组织学转换等,其中TM消失亦是奥希替尼的耐药机制。该患者TM突变从有到无,而且发生SCLC转化,两种耐药机制均存在,充分体现了肿瘤的异质性。另外,该患者SCLC成分保留了耐药前腺癌的EGFR突变类型。然而对于携带EGFR突变的SCLC接受化疗或EGFR-TKI疗法尚不明确,尚需深入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分子靶向药物虽然高效低毒,但并非每个晚期NSCLC患者都能从中获益。晚期NSCLC患者在接受分子靶向治疗前,必须进行基因检测,明确分子分型,根据分子分型选择靶向药物。另外,不仅初治患者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已接受TKI治疗的耐药患者更应进行基因检测。国内外权威指南明确指出,组织标本检测是金标准,血液样本检测可作为有效补充。总之,通过组织活检实现驱动基因和耐药基因的全程管理,是指导晚期NSCLC患者靶向用药的关键,是实现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关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jbzd/10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