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主任感控临床实践系列讲评之四
作者:葛茂军整理:拙凌(SIFIC版主)
每周一晚让我们,相约葛主任!
编者按又见病毒!!!
葛主任推出的前四期讲评案例,三件都与病毒相关!医院的人,一出手便号准了感控人员的脉门!本期案例的主角是一名早产婴儿,凶手是细菌还是病毒?这样的判断从来都是个难题。感控人员参与到这个案例分析之中时,应该了解什么?干预什么呢?
年12月6日在SIFIC论坛推出的“葛主任感控临床实践系列讲评之四:医院相关病毒感染”帮助大家拓宽了既定的思路和视野。
基本病情
患儿8个月大,早产婴儿,28周出生,体重g。在住院的头6个月,完成推荐的百白破、脊灰、肺炎球菌、嗜血流感杆菌B和乙肝的免疫接种。经皮下隧道中心静脉置管作为长期静脉通路。因为有严重的慢性肺部疾病、继发性肺动脉高压,行气管切开。手术过程顺利,没有明显并发症。气管切开后立即给予呼吸机通气。
术后第7天,床旁护士发现患儿体温39.2℃,气管内有黄色分泌物,增加呼吸机FiO2。体检发现患儿嗜睡,气管切开连接呼吸机,气管切口周围没有红肿或液体渗出,没有流涕,结膜没有伤害。两侧肺部呼吸音对称、相等,没有弥漫性湿罗音,无心脏杂音,腹部膨胀,毛细血管充盈时间5秒。护士与主治医师沟通,提醒她患儿的状态变化。
问题
作为临床感控人员,该患儿的病情考虑什么?
该患儿的病变部位在哪里?需要考虑除原发疾病之外的哪些疾病?
需要哪些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与临床医生一起查房,需要提醒临床医生注意哪些情况?
解答1、本文重点需要从病毒感染方面考虑。
发热提示感染性疾病状态,气管分泌物增加和氧需求增加,说明病灶在下呼吸道。
除了肺炎之外,此早产儿的鉴别专断还应考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坏死性肠炎,在这类易感人中,两种疾病都是常见病。
虽然最近有气管切开手术史,但没有明显手术部位感染的证据。
根据临床、实验室、和放射学的发现,此病例符合CDC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监测定义。
2、在通气病人中,病人身体的正常菌落、通过医务人员污染的手传播其他致病菌、从感染病人以及家庭成员或探视者的飞沫传播得来的致病菌均可造成患者肺部感染。
在ICU中,一般造成肺炎的细菌致病原包括MSSA、MRSA、革兰阴性菌、肠杆菌科细菌、非典型嗜血流感杆菌、口腔厌氧菌和流行的致病菌。
医院相关性肺炎的20%,但在每年冬季,要特别考虑。每年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流感流行时,探视者或医务人员无论有无感染症状,都会有增加携带病毒的可能。
尽管流感和RSV是医院环境中最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医院中传播,如腺病毒、副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等,流行病毒随季节变化,例如流感和RSV通常从深秋到早春、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则全年流行。
34、为评估此病人病情恶化、加重的可能原因,应送全血标本、全面代谢指标、和常规的细菌学培养。气管吸引物应进行革兰染色涂片,细菌厌氧菌和病毒培养,胸片和腹部平片。快速病毒检测。
病情表现继续
新生儿专家和感染科顾问组织会诊专家组评估呼吸道恶化情况。
外周血WBC36.8×/l,N70%,L20%,单核细胞10%
基本代谢指标正常,肝功能中SGOTU/L,其他正常,
脑脊液和细菌学培养阴性,开始经验型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治疗。
胸片证实:严重慢性肺部疾病伴上肺区和肺门周围肺不张改变、肺底积气、心影扩大,左侧胸腔少量积液。
腹部平片未见膈下游离气体、肠腔积气或门静脉积气等坏死性肠炎的表现。快速流感监测A型流感阳性。
后续问题目前患儿初步诊断病毒感染造成原有肺部疾病加重。
作为感控人员,对于病毒感染需要落实哪些感控措施?
上述处理过程中,哪项治疗应该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调整?
患儿流感病毒从何而来?需要进行哪些调查?
1、为预防流感在病房内向其他病人传播,所有疑似或确诊流感的病人都应采取飞沫隔离。CDC目前推荐:
在产生气溶胶的操作时采取空气隔离,如支气管镜、吸痰气管内吸引和拔管、活检、心肺复苏和气道开放式吸引时。
其他预防传播的策略包括病人单间隔离,或把实验室确诊的流感病人集中在一个房间,尽可能减少房间之间转运;
病人佩戴外科口罩,减少打喷嚏、咳嗽时限制飞沫传播。
2、根据流行病毒对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参考CDC更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按不足1岁婴儿纠正体重后给予奥司他韦,启动飞沫隔离。
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结合培养结果,临床医生及时停止了抗菌素的治疗。
使用奥司他韦后,患儿仍需呼吸机支持。因病人在入院后获得流感,医院感染病例,感控团队开始北京看白癜风好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jbzd/5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