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心包转移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心包积液。与恶性胸腔积液相比,心包积液发生率低但预后更差。恶性心包积液发生于约10%的各类恶性肿瘤患者中,其持续性累积将会造成严重的心脏压塞。肺癌是引起恶性心包积液最常见的原因,出现心包积液后该如何是好?能否有一线生机?
1.心包腔内治疗
当患者出现心脏压塞或大量积液的紧急情况下,可以首先通过精辟心包穿刺术获得症状缓解,随后通过留置导管进行积液引流。心包穿刺应该在心脏超声监控下进行,以确定最佳的经皮路径并监控整个穿刺过程。但单纯进行心包穿刺不足以长期控制心包积液,据报道,在接受单纯心包穿刺的恶性心包积液患者中,约有40%会在穿刺后出现积液复发。
就恶性心包积液的局部化疗而言,一些小样本的研究显示抗肿瘤药物的心包灌注具有良好的疗效。鉴于恶性心包积液患者的心包膜也是肿瘤的转移侵犯的部位之一,因此治疗目的应该是通过局部化疗药物治疗心包膜上的肿瘤侵犯,而不是简单解除心包积液的压迫。将化疗药物注入有限的空间如心包间隙中,利用心脏自身的运动使药物弥散到整个心脏表面,并通过淋巴管实现药物的缓慢重新收,化疗药可以持续数天在心包内保持较高浓度,与此同时可以将血药浓度控制在较低水平,对淋巴管阻塞也有治疗作用。在一项欧洲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心包引流结合塞替派的心包内硬化治疗在综合考虑了预防心包积液复发、患者耐受性及治疗费用等因素后是最好的一项治疗选择,并推荐其为恶性心包积液的一线疗法。
对伴有严重或反复心脏压塞的心包积液患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反复的心包穿刺和外科引流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处理方式。经皮球囊心包切开术一般紧接心包穿刺术后或在心包积液反复出现时进行,是心包开窗手术的一个替代治疗方式,有效率非常高,但是并发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博来霉素作为一种具有硬化特性的化疗药,目前也被应用于心包硬化治疗中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其确切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加以证明。
2.手术、放疗与全身化疗
需要注意的是,心包积液相关症状的出现只是积液引流的指征,而非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征。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为:①积液增长迅速,反复穿刺引流不能成为有效治疗;②心包肥厚,可能转为缩窄性心包炎;③内科治疗无效、诊断难以明确;④患者生存期预计>6个月。至于具体采取何种方法,应从安全和疗效考虑,并根据患者的体力情况、病变范围、预期生存期、所行手术的可能死亡率和并发症而定。
外照射放疗在原发肿瘤为放疗敏感性肿瘤的恶性心包积液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肺癌患者中效果不甚理想。放射治疗对恶性心包积液的治疗总体有效率约为61%,但患者的缓解期只有4个月。恶性心包积液的出现往往预示着肿瘤处于晚期广泛转移状态,因此在同等情况下,在恶性心包积液治疗方面,全身化疗效果优于局部放疗。
对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且对心血管功能影响小的患者不需要做局部处理,应采用有效的全身治疗。肺癌所致的心包积液如果发展缓慢,全身化疗一定时间后肿瘤可以一定程度地缩小,心包积液减少,即可缓解恶性心包积液的临床症状。全身化疗一般在心包穿刺腔内注射药物控制积液后开始进行,若患者全身情况允许,也可全身化疗与局部治疗同时进行。
3.免疫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
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在调控肿瘤进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诱发针对肿瘤的免疫应答在肿瘤治疗和预防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过刺激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TILs),继而通过靶定肿瘤相关抗原选择性破坏肿瘤细胞,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基本机制。实验结果提示利用同体同源TILs进行心包腔内细胞免疫治疗可能成为控制恶性心包积液的另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应用常规剂量3倍的新型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万IU用于局部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较常规剂量的rmhTNF疗效更好,而毒副作用并不增加。由此,对肿瘤坏死因子(TNF)尤其是rmhTNF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对于恶性心包积液的免疫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重组人内皮细胞抑制素(恩度?)通过抑制形成血管的内皮细胞的增值、迁移和分化来达到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阻断了肿瘤细胞的营养供给,从而达到抑制肿瘤增殖、转移的目的。国内有研究显示恩度联合铂类化疗药物或单药治疗恶性心包积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
恶性胸腔积液引起的机型心脏压塞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包积液的出现,往往预示着恶性肿瘤已经发展到了晚期。对恶性心包积液的治疗涉及多学科治疗,目前尚缺乏前瞻性和比较性的研究提供结论明确的有效治疗方案,故目前应用的治疗措施仍需进一步改进。一切都需要时间,细胞对恶性心包积液的有效处理方案早日到来。
版权声明
版权属于“精准医学网”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jbzd/7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