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脏腑概念的形成及其特性

中医的脏腑概念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要学好中医,不熟谙脏腑理论是不行的。假如我们能熟知脏腑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对于我们深刻认识脏腑及其功能是非常有益的。

医学实践是先于医学理论的,起码是我们的先人在没有理论的医学实践中经过数以千年甚至万年计的摸索,把代代相传的看病、治病的经验总结出来,经归纳再抽象,对一些常见病有了相对一致的认识和处理手段以后,才开始先有有关局部理论,再在各个局部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整合、修订形成古典医学理论,并延续至今。

在当时生产力极其落后、认识手段极其有限的条件下,中医理论的横空出世,是中华民族与疾病的斗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当时她是先进的,但一时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有中国文化特色不等于有医学优势。

中医脏腑及功能概念的初步形成,应该是在古代的祭祀、屠宰、狩猎和战争等活动中。人们在这些活动中,认识了人及动物的内部器官。具备了初步的解剖学基础知识。同样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发现伤及这些器官中的某一器官时,会出现某些现象,于是人们就认为这些器官具备了某些功能,形成了关于这些器官的某些生理功能的概念。显然,这种模式只涉及原因和结果,完全省略了中间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特别是哺乳动物的内脏与人的内脏在数量上的一致性和在形态上的相似性,更加深了人们对自身内部器官的认识。国人当中流行的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可能就源自于此。

总之,在这样的概念形成后,如遇其它情况所致的与某器官的功能相类似的变化(也省略了中间过程),也归纳或附会到该器官,使该器官功能泛化。

这个过程可以使脏腑功能泛化达到极大程度。因为被忽略的中间过程可能只是一级的,也有可能是二级的甚至可能是多级的。举例来说,如肾功能不全的一级主要并发症是尿量减少,导致钠水潴留;二级主要并发症是钠水潴留导致的高血压;三级并发症是高血压引起的左心衰;四级并发症是心衰引起了肺水肿或胸水;五级并发症是肺水肿或胸水致使了呼吸困难。通过利水通淋(西医称利尿),最终使呼吸困难好转,于是肾主纳气(五级泛化)的概念就形成了。在这多级的结构中,每一级的节点都可能有其它脏器功能或其它过程切入。

所谓的中医脏腑,就是这样形成的。

此外,为了与五行学说相配合,受制于“五”这个数,一些器官组织的功能被分解,分别赋予某些脏器,颇有点削足适履的味道。如大脑这样非常重要的器官,在中医理论中竟然地位低下,它的功能被分解分别赋予“心”、“肾”(特别是“肾”,因为“肾”生髓)、“肝”等,使五脏的功能、概念进一步宽泛。

举例来说,中医“心”形成可能是这样的。在古代祭祀活动或屠宰过程中,当用利刃剐心或刺穿心脏,会发生大出血(于是有了心主血的概念);大出血之后紧接而来的是人的意识丧失。由于这种效应可重复,不会有例外,所以就固定下来,形成了心主神明的概念。把上述综合起来就初步形成了中医“心”的概念。

到这一步,中医“心”还是有一定解剖、生理及病理基础的。再后来古人把没有大出血而是其它原因引起的意识丧失或意识障碍也附会到这个中医“心”上,于是就形成了所谓的中医脏腑“心”,使“心”的概念泛化。

再说说“肾”。

在文字初步形成前后的漫长岁月里,人们的居住环境狭小、潮湿、简陋,食物品质差甚至茹毛饮血,肾脏疾病绝对是高发,特别是儿童的急性肾小球肾炎,成年女性的尿路感染和中毒性(主要是误食有毒动植物)肾损害。

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常伴有尿量减少,特别是慢性患者,尿量变化与钠水潴留及水肿呈明显的负相关。故有肾主水之说。

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常伴有钠水潴留,轻则导致高血压,重则造成左心衰、胸腔积液和肺水肿,后者就会导致呼吸困难。我们利水通淋后,上述症状好转。故先人认为肾主纳气。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常伴有肾性骨病(包括纤维囊性骨炎、骨生成不良、骨质疏松症和佝偻病等),是因为肾主骨生髓的功能减弱所致。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的尿毒症阶段的常见全身症状如倦怠、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是肾藏精不足所致。

西药强效利尿剂(如呋塞米等)有引起人的听力损害的副作用——即所谓的耳毒性,这个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利尿与听力关联起来。肾开窍于耳说法的存在依据可能是尿毒症的听神经损害,也有可能是利水通淋太强太过,导致某些中药引起人的听力损害。

附会:心性水肿、肝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等同样可以通过利水通淋缓解症状,所以它们都和“中医肾”相关。

“中医肾”的功能如此广泛、重要,当然是藏精之所、先天之本喽!

综上述,中医脏腑是名实实虚或少半实多半虚的概念,这样的脏腑组合成的人只能是虚拟人(参见《中医脏腑、经络是模拟系统内的虚拟组织器官》一文)。这是忽略中间过程、强调结果的产物,也是受“五”这个数字强限制的产物。

在今后的中医现代化进程中,解除“五”的限制、分清脏腑自身功能和继发改变、还原虚拟人为现实人是必由之路。

山色有无中

原创不易,赞赏随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ysbj/112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