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丨从临床病例看靶向药物的心脏毒性

抗肿瘤药物在肿瘤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时具有一定的潜在心脏毒性。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存在多种机制及不同临床表现,引起的相关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衰、冠状动脉疾病、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高血压、血栓栓塞性疾病、周围血管病与卒中、肺动脉高压等。

靶向药物诱发心衰一例

患者为老年男性,既往高血压15年,糖尿病15年,血压、血糖控制良好。年7月因咳嗽、咳痰、胸闷就诊,胸腔积液未见明显异型细胞,因症状好转拒绝进一步诊疗。年11月再次因咳嗽、咳痰、胸闷就诊,确诊肺腺癌。年12月根据病理、免疫组化及基因检测结果,给予顺铂联合贝伐单抗治疗。患者使用靶向药物后第3天胸闷加重,EF60%、BNPng/L、肌钙蛋白25ng/L。第6天出现明显心前区疼痛,心衰加重,EF50%、BNPng/L、肌钙蛋白ng/L,心电图显示心梗,存在频发的房性早搏。诊断:肺癌合并转移、冠心病,靶向药物引起心肌损害、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心包积液、心功能IV级(Killip分级)。治疗:停用抗肿瘤药物,建议介入治疗(拒绝冠脉介入),抗动脉硬化及改善心肌缺血等治疗,抗心衰等对症治疗。思考国外学者依据药物所致心血管损伤是否可逆,将抗肿瘤药物划分为l型(不可逆)及Ⅱ型(可逆)。通常认为,蒽环类、抗代谢药、烷化剂等传统细胞毒药物属I型抗肿瘤药物,生物制剂[TKI、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多属II型抗肿瘤药物,其应用者的心血管预后相对较好。蒽环类药物的应用可出现急性、早期以及晚期心脏毒性,引起心肌功能障碍。此药的心脏毒性受累积剂量、女性、年龄(老年/青少年)、肾衰、合并心脏放射治疗,合并使用环化剂或抗生素、免疫靶向治疗,前期合并心脏疾病高应激、高血压、基因等因素的影响。靶向治疗导致心功能障碍及心力衰竭的原因与HER2抑制有关,HER2抑制使神经调节蛋白1抑制,而神经调节蛋白1抑制导致活性氧自由基在心肌线粒体聚集,从而导致心肌细胞调亡。HER2抑制可导致心肌纤维紊乱和减少。曲妥珠单抗可使心肌细胞基因发生改变,损伤心肌细胞收缩功能。有研究显示,曲妥珠单抗与蒽环类药物同时服用时心脏毒性很高,心衰的发生率明显增加。VEGF受体抑制剂导致心衰的发生率较低,在1%~10%。ESC指南强调,VEGF受体抑制剂相关心衰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通常为可逆的。而由于VEGF受体抑制剂需长期应用,症状性心衰可能会降低患者依从性。抗肿瘤药物所致心衰的防治预防:①最佳预防:减少总剂量;②优化用药方案;③使用蒽环类似物或脂质体蒽环类似物代替蒽环类;④同时应用心肌保护剂。治疗1.控制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2. 每月行心电图检查,每2~3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如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应终止治疗:若无症状,但LVEF低于50%或较基线下降20%须中断或减量治疗,同时抗心衰治疗(应用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等)。3.患者心衰恢复后根据毒性反应的等级确定下一步抗肿瘤治疗方案,如为1~2级,可维持原方案继续治疗,同时给与抗心衰药物;如为3级,药物减量继续治疗,但恢复后需进行院内监测2周。

靶向药物诱发高血压一例

患者男性,70岁,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等心脑血管疾病史。年确诊食管癌,给予化疗治疗,年4月肿瘤有多发转移,给予化疗治疗,六个月后换用阿帕替尼治疗。患者应用阿帕替尼2天后,血压升高至/mmHg,伴鼻出血。患者进行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情况的评估,发现尿蛋白阴性,肌酐波动于45~66mmol/L,无肾损害。诊断:食管癌术后肺内、腹腔淋巴结转移;靶向药物相关高血压3级。治疗:完善动态血压,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5mg1片/天,监测血压,停用阿帕替尼,三天后再次启用阿帕替尼,随后患者血压逐渐趋于稳定。思考靶向药物诱导高血压的定义为,在靶向药物治疗过程中血压升高≥/90 mmHg或舒张压较基础水平升高20mmHg,是临床表现的抗肿瘤治疗相关药物毒性反应。规范降压治疗的目标

降压目标参考高血压诊疗指南,应将患者的年龄和疾病情况考虑在内。抗血管生成药物引起的一过性高血压可不予处理;对于年轻且无特殊疾病患者来说,可将血压降至/90mmHg以下。年龄≥65岁的老年人收缩压通常控制到mmHg以下。而对于伴有肾病、糖尿病、冠心病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通常将血压降至/80mmHg以下。

降压药物类型的选择RASI

ACEI抑制剂不但阻止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还可以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表达,因此,ACEI对于抗VEGF的靶向治疗药物引起的高血压更为适用。此外ACEI/ARB不仅能够减少VEGF抑制剂所引起的蛋白尿的发生,还存在额外的抵抗微血管网络稀薄和抗血管生成作用。合并糖尿病、蛋白尿、肾病等并发症的患者建议选择ACEI/ARB类药物。

CCB

二氢吡啶类CCB因其缓解血管平滑肌收缩作用,往往能够获得较理想的降压效果,能够显著缓解由VEGF抑制剂引起的NO释放减少而导致的血管收缩。对于抗VEGF类靶向药物引起的高血压,不建议应用硝苯地平,优先选用氨氯地平或非洛地平。非二氢砒啶类CCB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等药物不作推荐。β受体阻滞剂由于NO信号减少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增加NO信号的药物β受体阻滞剂奈必洛尔值得选择,其他具有血管舒张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如卡维地洛,可以考虑应用。利尿剂利尿剂(如氢氯噻嗪)不作为首选用药,因为VEGF机制易导致严重腹泻和脱水,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使用利尿剂会加重。应用卡博替尼、舒尼替尼等明显延长QT间期的药物时,应慎用利尿剂,因为这些药物均可不同程度地延长QT间期,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来源

刘敏.靶向药物诱发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的临床病例.长城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ysbj/1129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