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医生是年高考后学医的,迄今已十六年有余。
在我记忆里,那时候的肺癌治疗,绝对算得上是一片混沌的世界。
手术、放疗、化疗撑起了全部。
我们常常开展无限扩大的手术,为的是彻底切除肿瘤,获得短暂的喘息之机。
因为一旦复发,唯有不停更换化疗方案,一线不行换二线,二线不行上三线,所谓生命不息,化疗不止。
这里的线,指的是次序,一线就是首次诊断时使用的化疗方案,二线是一线化疗无效以后采用的方案,三线亦然。但问题是,一线方案往往就是最好的方案了,疗效最好、副作用最小。
这就导致了一个局面,越往后推,往往效果越差,却副作用越大,化疗打死人是很常见的事。
而这些窘迫的困境,在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了。
很幸运,我亲眼目睹并全程参与了医疗技术的提高,并惊叹其所带来的巨大转变。
那天,我给中山医的学生上课,讲诉肺癌的外科治疗进展。
班上的学习委员提了一个问题:
郑老师,你能不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描绘一下近20年肺癌外科究竟有哪些变化?
我想了想,这样回答道:
原来开大刀的,现在打小洞了;
原来治病重的,现在治病初了;
原来只能手术的,现在不用手术了;
原来不能手术的,现在可以手术了。
从开大刀,到打小洞
传统的肺癌手术,切口是很大的,动辄10+cm,有的为了更好的视野暴露,甚至要切断肋骨,手术创伤很大。
近年来,胸腔镜手术技术的发展(VATS),让我们可以用3~4cm的小切口就实现对肺癌的完整切除,达到根治效果。
图片来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ysbj/12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