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平台上看到一个关于
执业医师考试的问答
连续考了两三年考不过怎么办?
其实,连续考几年考不过的考生,不是少数,这些考生大部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得相当出色,为什么会考不过?
原因有二:第一是心态问题,过于紧张,第二就是准备不充分,每年70万人考试,裸考的考生占六成。所谓裸考并不是说一点也不复习,而是随便复习,考前疯狂复习,这种情况下,除非是学霸,不然一般过不了
如何复习执业医师考试呢?这里小编收集了几个高分学霸的学习方法给大家参考。
心内科阳地黄:
执考分路过。其实执业医师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范围广,但是题目的难度并不是很难,但是又足够贴近临床实际。
以技能考试为例。现在伴随着医疗教育的改革,尤其是医学生临床技能大赛的开展,各个医学院校都越来越重视临床技能的教学。这里我们讲几个重点。体格检查没有什么技巧,最主要的是按照教材多多练习,以期达到熟练。但要注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比如在听诊,触诊之前,记得强调捂热听诊器和搓热双手,并言语安慰患者。
技能操作,形式大于内容,比拼演技。以胸穿为例,有几句经典台词要说好,1、“老师好,我已经戴好了帽子口罩。”2、“遵医嘱,为一号一床王明行胸腔穿刺术,有适应症,无禁忌症,生命体征平稳,知情同意书已经签署。”3、“接下来打麻药了,会有一点疼。”“在穿刺的过程中有任何不适,或者要咳嗽,都请您举手示意”,要处处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在正式穿刺的过程中,无菌观念是最重要的。注意戴手套的时候,一定右手的拇指不要触碰到左手手套的反折处。抽取麻药的时候,要在助手的辅助下抽取,戴手套之后不要触碰麻药瓶。铺无菌孔巾时动作要慢,注意不要触碰到身体。
小耳朵:
我去年一次过,我是这么做的,理论+做题在考技能之前把书全过一遍,我买了一个网课,跟着老师,从上一年十二月到今年五月中旬,半年时间,这个过程虽然长,但是一点也不痛苦,一周四次课每次大概两小时,这个时间段不用刻意去记住所有内容,你只需要做到了解大概,具体是哪些内容,脑子里有印象就好。
然后从5月中旬到6月中旬,这段时间主要研究技能,了解考试大纲,有针对性的复习,一个月时间绰绰有余。
考完技能之后,到8月底考笔试就差不多两个月了,一刻也不能松懈的时间来了,拒绝所有约会。首先,随便拿出一套真题,测试自己当时的水平,总分分,分过,我当时测试了整整分,好多内容我是知道的,只是印象不深拿捏不准。然后我又开始第二次过课本,并且重新做笔记,做完笔记之后做章节题,这个过程大概四十多天。
之后剩下大概二十天时间,我就已经脱离书本,完全只看自己的笔记,这二十天,我把历年真题,几乎每两天做一套,做完之后认真把错题研究一下,遇到几次还是容易错的就记在错题本上,然后翻看我的笔记,反反复复看,我大概又看了四遍,因为是自己总结的,所以都是精华,并且每次加一些小重点。因为在上班,朝九晚五,我把一些小的知识点记在一个小本子上,随身携带,去上班的路上,等公交的时间,回家的路上,坐公交时间,我都在记这些零碎的知识点。我还在手机上下载了题库,吃饭的时候做几道。每天晚上睡大概四个小时
6-8月底这三个月,我可能做了两万多道题,并且结合笔记,每次测试大概在四百分左右考试的时候,前两门几乎全是临床题,就是给你个案例,让你分析,和以往的考试套路不一样,成绩出来果然,前两门成绩低空飘过。这可能也是以后考试的趋势了,但是不管怎么变,理论知识必须要有,理论+做题一定可以
三三嘛:
实话实说,肯定是要报班的,就算成绩再优秀也是劝你报班,因为内容太多,你自己把握不了考试重点。再者就是权衡上班和复习的时间,做好时间管理,这个考试是不能临时抱佛脚的,是日积月累的知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感觉比较适合po主,不要求高分,主要是考过线就行。
基础课程倍速看就行,这样还可以节约时间,事半功倍。实践技能考前一个月复习,不用太早,在医院上班那操作应该不用愁,就是病例分析着重复习,因为分值大。记住在技能考前至少过一遍笔试的内容,然后笔试结束后再过一遍,之后就是刷题做模拟试卷查漏补缺。一定一定要付出时间多看书,后期多做题。
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但是思路可以借鉴,小编看了不少于20个回答,基本都脱离不了视频课+刷题+教材。
但并不是说你有了这三样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关键还得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以及如何利用工作间隙去复习,去刷题,这就得看各自的安排了。
懒人医考的教材和课程,都是归纳总结好的,帮助考生节省60%的复习时间,有需要的考生可去了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ysbj/13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