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顾分析一例躁狂症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经验。根据此患者病情特点,重点做好隔离、预防自杀行为、心理护理、气管切口护理、预防管道滑脱及周围皮肤护理等,经过全方位个体化的治疗和护理,患者肺炎最终得到治愈,随后转入精神病院进行后续治疗。
:
躁狂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护理
冠状病毒病,英文缩写COVID-19(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中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临床主要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胸部影像学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i]]。
年2月28日我院收治1例躁狂症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患者于2月18日家中自行将颈部割伤,将患者送医院,2月23日行胸部CT检查示双肺病毒性肺炎,2月25日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予气管插管及气管造口、抗感染、抗病毒等治疗措施后,病情未见好转,转入我院继续治疗。经全力治疗,患者肺炎痊愈,躁狂症控制平稳,最终康复出院。
现汇报如下:1.临床资料
患者,男,57岁,因“气管造口10天,发现肺炎6天”入院。既往有精神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75次/分,呼吸:15次/分,SPO%,血压:/62mmHg,患者神志清楚,镇静状态,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为3mm,对光反射灵敏,气管套管接人工鼻吸氧3L/min,可点头及摇头,气切处无明显渗液,无发热,情绪较平稳,偶有咳嗽咳痰,双下肢稍水肿,未发现其他阳性体征。外院辅助检查:2月23日行胸部CT检查示双肺病毒性肺炎,2月25日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02-29我院CT胸部平扫示两肺纹理增粗、模糊,见多发斑片状、节段性磨玻璃灶,两肺下叶见条片影。双侧胸腔积液。扫描范围气管插管后改变,声门右侧壁增厚。1.考虑病毒性肺炎;2.双侧胸腔积液;3.气管插管后改变,声门右侧壁增厚。入院诊断: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2.气管造口状态
入院后诊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维持镇静状态,于3月2日9时出现狂躁不安,自行拔除气切套管、留置针、导尿管等医疗管道,并用床板砸病区门窗及医疗器械,在病区走廊上随地大小便,多次尝试跳窗自杀并试图逃离病房,敲打其他病房房门,且造成其他患者恐慌,对医务人员进行攻击致使手套破裂而暴露,使病区全体病人及医务人员暴露风险大大增加。经医务人员多次劝说沟通无效,立即报告上级部门,在保安人员、派出所民警多人协助下将其制服,给予力月西10mg肌注暂时镇静,仍无法进行静脉持续镇静,并请精神科医师会诊协助治疗。患者情绪平稳后拒绝一切治疗,多次劝说无效。于3月3日13时再次出现狂躁不安,拒绝治疗,在保卫处协助下予以镇静处理,保护性约束,建立静脉通道。并持续予以镇静、抗感染、抗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力、祛痰等对症治疗。
2.护理
2.1心理护理
①与患者交谈时要保持温柔,亲切的语气,一旦患者出现愤怒、烦躁、攻击行为早期症状时,尽量满足和迁就患者,避免激怒。出现争论时采取冷处理方式[[i]]
②平常多与患者沟通,通过聊天了解患者生活和心理状态,建立信任关系。
③患者不配合治疗时,切勿强制进行,通过聊天,看电视,播放轻音乐等转移患者注意力,各种护理治疗尽量集中在患者情绪平稳时进行。
④患者配合治疗时,多鼓励、夸赞患者,使其有被认可感。
2.2预防患者自杀行为
患者情绪不稳定,不配合治疗,多次出现冲动、攻击行为,易激惹,有较高的自杀风险。①将患者安置在离护士站较近的单间隔离病房,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行为。撤除一切高危物品,如剪刀,针头等锐器,防止患者伤人或自伤。窗户上锁,防止跳楼,保持病房内安静。②使用球拍型的约束带对双手及双足实施保护性约束,每2小时查看约束部位皮肤有无破溃、血流受阻等问题。③口服奥氮平片5mg,每日两次,服药后检查口腔,看服到胃。避免在患者躁狂发作时喂药。④持续维持镇静状态。使用舒芬太尼ug+生理盐水46ml以3ml/h静脉泵入,丙泊酚50ml以3ml/h调节泵入,右美托咪定ug+生理盐水48ml以3ml/h调节泵入。⑤每日联系患者家属与其进行沟通,充分安抚患者情绪。患者未发生自杀行为。2.3预防管道滑脱
由于患者间断出现躁狂发作,拒绝治疗,已有非计划性拔管的经历,所以我们在护理中更加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zlff/10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