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推荐精选图书自控力,切入点精巧

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今日推荐:《自控力》作者:高杰。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Part08培养情绪自控力,点亮孩子们希望明灯

如果遇到节日,学校要举行文艺会。不用老师伤脑筋,孩子们会自己决定表演什么节目,谁来负责借服装,谁来负责音乐伴奏等。只有实在没办法解决的问题,孩子们才会去请教老师。据说,就连升学这样的大事,也由孩子自己做主。要考哪所中学,买什么复习材料,要不要上补习班,孩子们都要自己先拿出一个方案,再请老师和家长帮忙做决定。

日本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上体育课都要穿短袖运动衣和短裤,不管春夏秋冬。冬天,幼儿园的孩子们会穿着短裤在操场上用干毛巾来擦身体,增强御寒能力。有的孩子从小还被家长要求洗冷水浴。妈妈们习以为常,也没人会为此感到心疼。这样锻炼身体的方式让日本孩子很少生病,头疼脑热的毛病也很少染上。

如果小孩在走路时摔倒,家长不会去扶他起来,而是鼓励他“自己站起来”,然后“再走一次”。哪怕孩子哭得很可怜,家长也不会去哄,而是静静等他停下来。中国家长更倾向于马上把孩子扶起来,还要跺一跺地,责备地不平让孩子摔倒。

日本人还有意识地给孩子提供吃苦的机会。幼儿园开设远足课,让保育员带着孩子步行去公园玩,往返三四千米的路程。小学高年级和中学要举办“森林学校”、“田园学校”,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农村生活,体验生活的艰难。至于军事夏令营、冒险夏令营之类的项目,更是备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日本人全家外出旅行时,不管多小的孩子都要背一个背包,里面装着自己的东西。哪怕是一条手帕、一瓶水,也不能让大人代劳。上大学后,孩子们要学会勤工俭学。他们依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做家庭教师、在超市当收银员等职业来挣自己的学费。

从小受到这样教育的日本孩子,难怪在冒险夏令营中会表现得那么出色。孩子总要自己长大,温室里永远培养不出能傲霜的青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家长们应该好好考虑一下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了。

顽强的意志力是成功的基石

意志,是一种自觉克服困难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没有意志,孩子就无法深入、持久地探索知识的奥秘;没有意志,也就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意志对能力也具有巨大的补偿作用。

专家研究成果表明,3岁左右孩子的意志已经有了明显特征,但发展不平衡,有的孩子为完成某些目标表现出惊人的意志力,也有的孩子却视困难如猛虎,经不起挫折,意志力十分薄弱。二者相差悬殊。究其原因,往往与父母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培养孩子的坚韧性、果断性、灵活性等各种优良的意志品质。学习知识、参加劳动,对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大有好处。家长也可以给孩子分担一些家务,让他们独立完成。在战胜各种困难中,孩子的意志品质也会得到相应的培养与提高。

过生命之河的泥娃娃

生命之河对岸站着一群泥娃娃。没人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只知道他们一直站在那里。对岸,就是天堂的花园,莺飞燕舞,鸟语花香。泥娃娃们站在河边,每天羡慕地看着对岸的美景,可惜没有谁有勇气游过这条河。

一天,上帝说:“如果你们能过这条河,到达彼岸,我就赐给他一颗永不消失的金子之心。他还可以住在花园里,每天和美景做伴。”这个条件很有诱惑力,但没有人敢站出来。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一个泥娃娃走出队伍,低声说:“我来试试。”

“千万别下河,你会没命的。”

“别傻了,上帝只是在开玩笑。”

“你会慢慢融化在河水里的。”

……

劝阻和嘲讽从四面八方袭来。泥娃娃抬起头,看见上帝赞许的微笑,这更加坚定了他要去尝试的决心。他早已厌倦了站在河边的生活,他向往着那颗永不消失的金子之心。

泥娃娃走到河边,定一定神,勇敢地踏出了第一步。他能感觉到自己的脚开始融化,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瞬间从双脚传到全身。

“快回来吧,你过不去的!”岸上的同伴呼唤着。

“快回去吧,你过不去的!”河水卷起浪头,咆哮着。

泥娃娃却咬紧牙关往前挪动。水渐渐漫过他的大腿、腰部、肩膀,只留出一个头来。他觉得全身都在渐渐离自己而去。河水无情地冲刷着他的身体,鱼虾游来吞噬他的血肉。钻心的疼痛折磨着他,但他始终不曾放弃。

这条河真宽啊,仿佛总也到不了尽头。泥娃娃明白,如果现在退缩,自己会变成残疾人,甚至再也游不回去,就此消失在河流中。为了梦想中的天堂,除了前进,别无选择。每当泥娃娃觉得自己已经到达极限的时候,总有一股力量让他坚持下来。

终于,他的双脚踏上了河对岸。泥娃娃欣喜若狂。突然,他觉得自己的身体好像发生了什么变化,低头一看,一颗金灿灿的心跳动在胸腔里——上帝兑现了他的承诺。生活就是一条非常危险的河流。如果效仿其他泥娃娃,那只能永远站在天堂花园的对岸;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那就会消失在河流中。只有鼓起勇气,坚忍不拔,才是笑到最后的胜者。

让大地动摇的女孩

十一岁的女孩安琪娜因患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行动不便,只能终日与床为伴。那时,安琪娜甚至还被诊断为“基本上没有恢复的可能性”,看来她一辈子都将无法下床了,除非有奇迹发生。

然而即使是这样,医院里,安琪娜依然不断强迫自己做着康复训练。她在训练中与病魔斗争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让医生和护士们都感到吃惊。一段时间后,她的肢体竟然奇迹般地有所恢复,于是医生提出在对她进行物理疗法的同时进行精神疗法,但有个很苛刻的要求:她需要经常想象自己能够行走自如。

众所周知,精神疗法与物理疗法一样,同样需要病人付出艰辛的努力。那些不断的精神构想单调地重复着,这是很多病人不能忍受的。然而,安琪娜却顽强地坚持了下来,并乐观地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一天,她像往常一样想象着自己的双腿能行走如飞,这时,奇迹发生了:她的床动了起来!接着,整个房间动了起来!她激动地惊叫道:“瞧,我做到了!我做到了!”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医院里的人都在惊叫着。因为在安琪娜的床发生了动摇的时刻,整个房间晃动了起来,接着是医疗仪器纷纷倒下,窗户玻璃裂成碎片,整个房子摇摇欲坠。要知道,那一天是旧金山发生了大地震。但是,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没有告诉安琪娜真相,他们想让她相信是她让大地动起来的。几年以后,女孩的神经居然奇迹般地恢复了知觉,她能像正常人一样去学校上课了。而这都要源于那天地震时大地的晃动带给她精神上的希望。

相信有奇迹,奇迹就会发生。这并不是唯心主义的说法,而是具有一定哲理的理论。虽然行动的力量是有限的,意志的力量却是无穷的,每个人只有在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之后,潜能才容易被激发出来,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竞争意识”不能少

竞争意识是指对外界活动所做出的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它是产生竞争行动的前提。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鼓励孩子参与竞争,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6到12岁通常被认为是培养孩子竞争力最有效的时期,这期间孩子对各种竞争的结果特别敏感。我们应该积极地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心理学研究证实,激发孩子参与竞争的热情和动力可以让孩子不断提高自己、超越自己。

虎皮鹦鹉的悲剧

一只虎皮鹦鹉从小生活在笼子里。这天,主人喂完食,忘记把笼子关好。虎皮鹦鹉趁机钻出笼子,飞向屋外的树林。主人发现了自己的失误之后非常难过,但也没有办法。人们以为虎皮鹦鹉从此重获自由。七天后,主人一家去树林里野餐,在树林深处发现了虎皮鹦鹉的尸体。小鸟骨瘦如柴,看样子,它是被饿死的。

树林里本来有很多野果,食物丰富,怎么会有鸟饿死呢?看林老人说:“家养的鸟生活太优越,慢慢会丧失找食的本领。有朝一日飞进树林,只有一条路,就是饿死。”虎皮鹦鹉的悲剧印证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生活中处处有竞争:上幼儿园时,每次举办文艺联欢会,孩子们都希望自己被选中表演节目;进学校后,低年级的孩子希望得到更多的小红花,高年级的孩子则希望考出高分,进入好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后,又面临着升职加薪的压力……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竞争”二字。既然竞争无法避开,我们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让孩子学会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竞争,学会在竞争中成长。小静上小学四年级,性格乖巧文静,在班里从不多说一句话,也从不跟同学发生冲突。这倒也不算坏事,但要命的是,她畏惧竞争,从来不敢参加学校的各种比赛,甚至只要可能产生竞争,她就会选择主动退出。爸爸妈妈为此非常烦恼,女儿这样发展下去,将来怎么面对社会上激烈的竞争呢?

新学期开学时,小静的班里要改选班干部。班主任老师说采取竞选制,候选人要上台发表“竞选演说”,最后由同学们投票表决。在爸爸妈妈的劝导和鼓励下,小静报了名。妈妈帮助小静写了一篇演讲稿。每天吃完晚饭后,一家人都在客厅里演练几遍。开始的时候,小静读着都不顺畅,两三天后,竟能慢慢脱稿了,声音也不再颤抖了。但班会的前一天,小静一想到要面对那么多的同学和严厉的班主任老师,心里又没底了,于是想打退堂鼓。妈妈鼓励她说:“你已经讲得很好了,千万不能放弃这次超越自我的机会。如果你这次竞选能成功,以后就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有更多的勇气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了。”小静觉得妈妈说得有道理,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表现,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

班会课上,轮到小静上场了。她拿着稿子走上讲台,紧张地低着头念起来,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老师鼓励她大声一些,把稿子卷起来,脱稿来讲。小静终于鼓起勇气,结结巴巴地说完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却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在随后的投票中,小静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卫生委员。

自从小静当了“小官”,工作特别认真负责,也学会与别人沟通交流了。爸爸妈妈培养的竞争意识终于见了成效,小静由文静变得活泼开朗,个人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看来,小静在竞争中充分挖掘了自身的潜力,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的挑战。

心态比结果更重要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结果都会转瞬即逝。孩子的一生会面临无数次的竞争和考验,没有哪一次可以决定他们漫长的一生。所以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看重和享受竞争的过程,因为人生其实就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人的进步在于不断地超越自己,而不是和别人比高低。所以,在培养孩子竞争心态的时候,父母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能把得失看得太重。

一位年轻妈妈带着5岁的儿子去参加一位钢琴大师与孩子的交流活动。可能是座位太靠后的原因,男孩举了几次手也没得到发言的机会。年轻的妈妈就很生气,责备孩子为什么不举高一点儿,做什么事都畏畏缩缩的……这位妈妈的得失心就太重,而没注意孩子的自尊心,更没想过这样做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家长过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zlff/147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