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梅林片区有一位年近70的章婆婆,半年多前患上一种怪病:心脏里的心包内不断有乳黄色的“豆浆”流出,越积越多,挤压心脏,让她几乎喘不过气来,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这种怪病,在全球仅能查到80多例公开的报道……
“缝隙”里的不明液体去年5月初的一天,章婆婆早上起床后,发现自己的脸水肿了,整个人喘不上气,她赶紧到家附近看医生。经过CT检查,医生发现她的心包内有大量积液。
心包是包在心脏外面的一层薄膜,心包和心脏壁之间有空隙,叫心包腔,里面有少量浆液,能润滑心肌,使心脏活动时不会跟胸腔摩擦而受伤。
但是,心包腔里积了那么多液体,就完全不正常了。
医院,医生紧急为章婆婆做了心包穿刺,从心包里引流出来的液体让人震惊了:乳黄色,质感就像是豆浆,足足有几百毫升。医院化验了这些液体,证实是乳糜性心包积液。
这是一种很罕见的疾病,查阅医学文献,全世界只有八十多例报道,在中国则仅有十余例。
“豆浆”从哪里来?乳糜液原本是淋巴管内的液体,因为看起来像牛奶而得名,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胸导管破损,乳糜液就可能渗漏到心包腔内,形成乳糜性心包积液。
由于心包腔很狭窄,乳糜液大量积聚后,就会挤占心脏的空间,使血液回流心脏受阻,造成患者呼吸困难,脸、腿等部位水肿。同时,淋巴管内的乳糜液大量流失,也会造成患者严重的营养不良。
胸口从此多根管做完心包穿刺把积液放出来后,章婆婆脸上的肿胀很快消退,呼吸也顺畅了。可惜好景不长,一周之后,她的脸又肿起来了,医生只得反反复复再做了三次穿刺。
章婆婆的儿子觉这样治标不治本,又先后带她到广州、北京求医。
在北京,医生开出的治疗方案依然是定期“排液”。她的胸口不得不留着一根塑料软管,一端插入心包,另一端伸出体外,使得穿衣、洗澡都不方便。更为严重的是,长期插管有感染的风险,需要每隔两个月换一根新的软管。
进击:堵住渗漏的源头年12月底,又到了需要更换软管的时候,已经回到深圳的章婆婆希望就医院更换。接诊的内科医生迅速联系多个科室对这个情况进行了讨论,讨论结果最终决定由胸外科进行微创手术根治这一问题。
年1月,手术团队在章婆婆的胸部开了三个直径5毫米左右的小孔。主刀医生庞大志将管状的胸腔镜伸入胸腔,直达心包,再在心包上开了一个直径3厘米的小口,使乳糜液从心包流出到胸腔里,不会影响心脏功能。
随后,医生再对胸腔的淋巴管主干——胸导管进行了封闭,使淋巴液不会再漏入心包,堵住了渗漏的源头。折磨了章婆婆半年多的问题终于得到根治。
术后至今已经2个月,多次复查都没有复发迹象。
▲左图为术前胸片,可见心影明显增大,右图为术后胸片,心影恢复正常
据医学文献检索,采用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乳糜性心包积液,全世界仅有极个别报道。医院胸外科挑战疑难杂症的又一经典案例。
-END-
资料来源:医院
图片:网络,侵权请告知
喜欢就奖励深小卫一个大拇指呗~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zlff/7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