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钾低镁室速病因不明,这个30岁小伙怎

《心内大侦探》如期而至!

病例呈现

一位30岁男性因短暂意识丧失并心悸、乏力1小时入院。患者1小时前发生短暂意识丧失1次,苏醒后自觉心悸、头晕、乏力,由急救车送入急诊。在急救车上检查心电图提示宽QRS波心动过速,先后推注2次腺苷(6mg,12mg)后心律未见恢复。

入院后再次检查心电图,如图1所示——

图1入院时心电图:心率次/分,QRS波时限略大于ms,部分T波中可见隐藏的P波(箭头所示)

入院心电图提示房室分离,可明确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II、III、aVF导联主波向上,V5、V6导联主波向上,提示为右室流出道起源可能性大。

患者血压/77mmHg,定向力正常,但反应迟钝,需快速复律治疗。遂予镇静后,行电复律治疗,患者室速终止(图2),其后予胺碘酮维持泵入。

图2电复律后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92次/分,室早二联律,早搏QRS波宽大,在II、III、aVF、V1导联主波向下,在V5、V6导联主波向上

总结一下病例特点:

青年男性、亚急性起病、5周前出现发热、咽痛,有前驱呼吸道感染病史,3周前出现肌肉疼痛、关节痛、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常规抗生素和抗炎治疗后发热持续不缓解。

入院查体提示心影大、右房压升高、上肢关节肿胀、皮疹、下肢水肿,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总数升高明显,影像学检查提示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心包压力显著升高,心包积液进展迅速。

患者的关键症状、体征及实验室异常如下:

心包炎、心包积液(颈静脉压升高,Kussmaul征阳性),积液性质为无菌性渗出液;

胸腔积液,左侧大于右侧;

发热(CRP、血沉升高明显);

一过性皮疹;

关节肿胀、关节痛,累积肩关节、肘关节;

腹痛;

近期有咽炎病史;

贫血、低蛋白血症;

白细胞升高明显,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血小板增多;

血清铁蛋白升高;

碱性磷酸酶轻度升高。

一个既往体健,亚急性起病——多浆膜炎、多关节痛、发热、白细胞增多、炎症指标升高的年轻患者,应该如何考虑鉴别诊断?

进一步询问病史,患者既往有易饥症病史,原因不明,无猝死及心血管病家族史。

进一步完善检查,提示钾2.8mmol/L、镁1.8mmol/L,肌钙蛋白0.13ng/mL。经胸心脏彩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进一步予补钾补镁治疗。

A

冠脉造影

缺血性疾病是引起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原因,但患者为青年女性,没有任何危险因素,没有胸闷、胸痛症状,冠脉疾病的可能性极小,因此冠脉造影不是首选检查。

B

纠正电解质紊乱后行动态心电图检查

电解质紊乱是青年人发生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原因。虽然患者血钾、血镁偏低,但是轻到中度的电解质紊乱引起如此严重的持续性室速并不常见,应考虑其他原因。动态心电图可能能够捕捉到下一次室速的发生,但对于病因的鉴别作用有限。

患者室速发生时考虑右室流出道起源。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速应考虑两大原因: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IdioVAs)和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

IdioVAs是一种良性疾病,多见于青年人,不伴有结构性心脏病,射频消融治疗效果好。而ARVC是一种遗传性心肌变性疾病,心肌进行性纤维脂肪样变性,射频消融疗效差,室速和猝死发生率高。因此,对这两种疾病的鉴别对于后续的治疗决策非常重要。两种疾病的鉴别见下表:

表:IdioVAs与ARVC鉴别

这位患者电复律后,同样存在多发室早,其形态与室速波形存在差异,考虑为右室心尖部起源。同时,电复律后可见V1-V3导联T波倒置,提示存在复极异常。患者右室存在多源性早搏位点,并伴有复极异常,应高度怀疑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或类似疾病,如心肌炎、心肌淀粉样变等。

C

心内电生理检查

电生理检查能够进一步寻找异位起搏位点,但是对于病因鉴别的价值有限,因此不做首选检查。

D

心脏核磁共振检查

心脏核磁共振检查对评估心肌疾病有很高的价值,一方面能够准确测量心肌厚度、射血分数、心室容积,另一方面对于心肌变性疾病有很高的鉴别价值。因此应作为首选检查。

患者接下来进行了心脏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提示:右室射血分数47%,右室舒张末容积轻度增加,右室基底部运动减弱。

进一步行PET检查,未见浸润性或炎症性改变,排除了心肌炎和淀粉样变性。其后进行的心内电生理检查发现右室存在多个异位起搏位点。根据ARVC诊断标准(年版),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及核磁共振表现符合1项主要标准和2项次要标准,ARVC诊断成立。

ARVC的主要特点是心肌组织被纤维-脂肪组织取代,导致心肌结构紊乱,易形成瘢痕相关的大折返,导致持续性室速。其总人群患病率约1/,是引起青年人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

ARVC的治疗首先需要避免剧烈运动,药物治疗方面可口服胺碘酮联合β受体阻滞剂减少室速发生,60%-80%射频消融近期疗效好,但3-5年的复发率高达50%-70%。植入式除颤治疗(ICD)是ARVC最合理的治疗方法,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大量观察性研究证实。

●患者转归

这例患者接受了ICD植入术,并口服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同时减少剧烈体力活动。患者后续仍有室速发作,都得到了ICD的放电治疗。

通过本例患者,我们应对右室流出道起源室速的鉴别有一定的认识,IdioVAs多见于无结构性异常的患者,多为非持续性室速;ARVC多表现为持续性室速,心脏彩超或心脏核磁常可见右室心肌变性改变。

两种疾病的预后和治疗措施大不一样,需特别注意鉴别。本例患者属于ARVC病变早期,心脏彩超未显示异常,导致病情鉴别产生一定困难,但其心电图提示的多源室早和持续性室速应引起高度警惕,积极进行敏感度更高的核磁检查,抓住蛛丝马迹,才是疾病诊断的关键步骤。

Takehomemessage

青年人发生室速最常见的原因是电解质紊乱,但也应考虑其他器质性疾病;

右室流出道起源的室速最常见的原因是IdioVAs和ARVC,两者在临床表现、心电图特点、是否存在结构性心脏病、药物敏感性等方面均有差异,预后差异和治疗方式不同,需审慎鉴别;

对于既往曾发作过持续性室速的ARVC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方式是ICD植入术。

参考文献:

PaulJ.Maranoetal.WideComplexTachycardiainaWomaninHer30sWithElectrolyteDerangements.JAMACardiol.;5(2):-.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本文作者:武德崴

审稿作者:泰中

责任编辑:董小雯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End-

看过,请点这里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hbzz/1150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