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分化综合征的临床

北京皮炎的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410/8833187.html

作者:孙士礼-儿科综合

副主任医师

来源:爱爱医医学网

版权归作者与爱爱医共同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以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的急性白血病,为FAB分型的M3型。是目前认为唯一可以治愈的白血病亚型。但该病早期死亡率很高,主要是由于早幼粒细胞会释放一种组织因子导致凝血抗凝血失衡最终导致DIC的发生,或是由于分化综合征(DS)的出现而危及生命。目前,伴随APL早期诱导治疗而发生的DS,是阻碍APL高效诱导治疗的“瓶颈”,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提高对于DS认识水平,及时预防和处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生机制DS是APL在使用维甲酸或亚砷酸诱导缓解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致命性并发症。最初称作维甲酸综合症。其发生机制尚未充分阐明。目前研究认为,诱导治疗导致细胞因子(IL-1、IL-6、TNFα)与黏附分子(CD、CDw65、VLA-4、CD11a/CD54)分泌显著增高,促使APL细胞迁移至肺部明显增多,从而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1]。二、临床特征据临床研究,双诱导治疗比单药诱导治疗DS发生率高。李章坤[2]等报道双诱导治疗的DS的总发生率为46.4%(26/56)。且DS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不同程度的周围性水肿及浆膜腔积液发生率最高,占84.6%(22/26),初诊时危险度分层高危是D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单药诱导治疗的DS的发生率为6%~15%,病死率为5%~29%。常见表现有发热、体重增加、肌肉骨骼疼痛、呼吸窘迫、肺间质浸润、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皮肤水肿、低血压、急性肾衰竭甚至死亡[3]。临床研究还发现,APL患者外周白细胞值增高是预后不良或发生DS的危险因素。马媛媛[4]等研究发现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值较高的患者及PML-RARa基因为L亚型的患者在初期接受维甲酸联合诱导化疗时更容易出现分化综合征。曾雁玲[5]等分析22例DS临床资料发现:白细胞计数高于10×/L、男性、年龄≥40岁、S型融合基因PML-RaRa可作为DS发生的其高危因素。版APL指南把WBC>10×/L作为一线治疗模式下的预后高危分层[6]。三、诊断标准根据Frankel[7]等描述的症状和体征诊断DS:在维甲酸或亚砷酸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不能解释的发热、肺部浸润或胸腔积液、肾功能不全、心包积液、不能解释的低血压、体重增加5kg等。如果患者有4种或多于4种上述症状或体征将归类为重度DS,有2~3种上述症状或体征的为轻度DS。我国年版最新诊疗指南沿用了上述诊断标准。四、防治策略1.提高认识,抓住临床特征,及时发现与诊断2.掌握危险分层,参考指南选方案,优化治疗措施掌握危险分层,参考指南选方案的前提是认真学习和遵守指南,指南就是指导优化治疗策略的纲领性文件。在优化治疗措施中,支持对症治疗是临床治疗不可分割的部分。应贯穿在临床治疗的全过程之中。临床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症状严重者首选原发病的治疗。高白细胞APL患者不推荐白细胞分离术。可给予水化治疗或适当给予化疗药物。APL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诱导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有高凝及血栓形成的患者可应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注意心、肺、肝、肾及脑并发症处理,对于已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患者,按照CNSL常规鞘内方案执行[6]。对症支持治疗是预防意外的有力保障措施。3.把握时机,适时应用激素治疗版最新指南指出:分化综合征通常发生于初诊或复发患者,WBC10×/L并持续增长者,应考虑停用ATRA或亚砷酸,或者减量,并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hbzz/120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