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
桂枝,味辛,温。降冲解表治痹药。
主治气上冲,表证寒热,痹痛。
气上冲是一种患者自我感觉,其组成有二:一是上冲感。气从少腹上冲胸,病人的咽喉、胸部、腹部有突发性的气窒感、胀痛感,甚至呼吸困难、喘促、出冷汗、烦躁乃至晕厥;二是搏动感。自觉心悸,按压后舒适;或病人全身出现搏动感或感觉到明显的脐腹部的跳动感,甚至晕厥。此外,颈动脉的搏动感,也可以看作是气上冲。气上冲的发生往往与惊恐、出汗过多有关系。气上冲实际暗含有咳喘、眩晕、胸满、鼻鸣、干呕等诸症。桂枝治表证寒热,经不同的配伍,既可以治发热恶寒,或无汗、或自汗的表阳证,也可治无热恶寒,但欲寐,脉微细的表阴证。痹痛,主要指关节及肌肤疼痛。历代医籍称谓的风湿、历节、热痹、痛风、白虎历节、鹤膝风、湿痹、风湿热等名称多属于痹证。桂枝治痹痛属解表的范畴。胡希恕先生说:“痹痛多不离少阴”,少阴津液虚,故用桂枝比麻黄多。胡希恕先生所说的“少阴”是指在表的阴证。
古代不分桂枝肉桂,均统称桂枝,相传的应用习惯是:轻症小病可用桂枝,重症大病必用肉桂。如桂枝多用于外感风寒、身体疼痛等,而肉桂多用于治疗肢冷脉微、脐腹冷痛者,或心悸喘促、戴阳厥脱者。肉桂所主治的大多是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比较严重的病变。
桂枝体质。桂枝体质是桂枝证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体质类型,是使用桂枝的重要指征。体型多偏瘦,肤色白而缺乏红光,纹理较细,湿润而不干燥;其人脉浮易得,脉形较大,脉率不数;舌质淡红或暗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黄煌教授称之为“桂枝舌”。如舌红而坚老者,舌苔厚腻焦黄者,或舌质红绛无苔者,则桂枝一般不宜使用。
脐下悸、心下悸、气从小腹上冲胸、气冲、四肢聂聂动者,桂枝配甘草茯苓;发热恶寒、无汗、身痛者,配甘草麻黄;身体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恶风汗出者,配甘草附子;自汗出、气上冲、腹痛、羸瘦而悸者,配甘草芍药;发热或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关节疼痛、四肢冷而悸者,配甘草柴胡;惊狂、烦躁、失精、梦交、脉芤动者,配甘草龙骨牡蛎;心动悸、汗出而闷、脉结代、少腹痛、妇人崩漏不孕、烦热、唇口干燥者,配甘草人参阿胶;身体不仁疼痛、汗出、水肿、小便不利、脉浮者,配黄芪芍药;月经不来、少腹急结、其人如狂、癥瘕者,配大黄桃仁。
入煎剂,6~15克。仲景使用桂枝有三个剂量段,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等;中等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小剂量(2两)多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克,甚至达30克。
桂枝具有中枢性及末梢性的血管扩张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液流向体表,有利于发汗和解热。此外,还有镇痛、镇静、抗惊厥、抗过敏、健胃等作用。
桂枝辛温,易伤阴动血,所以凡是有内热而阴伤较甚者,或血热而出血者,均应慎用桂枝。
桂枝汤
表虚证治剂,有发汗退热,养胃滋液,调理虚弱体质的作用。
(1)上冲感,心动悸,肌肉痉挛拘急。
(2)头痛,发热,自汗,恶风。
(3)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
(4)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
(5)下利而脉浮弱,或自汗。
(6)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
以上各项均是桂枝汤的主治,凡见一项,即可考虑使用本方。但须兼有皮肤湿润,不喜冷性饮食,咽喉不干燥,小便清白,舌质淡或暗淡、苔薄白,脉浮、或弱、或缓、或数、或大而无力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其中:方证第1项,上冲感包括昏晕、烘热、面红、失眠、多梦、胸腹有气上冲感、脐腹部的搏动感等症状;肌肉痉挛拘急包括胃肠痉挛性的疼痛、腹直肌拘急、四肢肌肉拘急疼痛等症状。方证第4项,下后表不解的判断依据是:气上冲。若不气上冲,不得服用桂枝汤。
桂枝15克,芍药15克,生姜15克,生甘草10克,大枣20克。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30~40分钟,取汤液ml,分3次温服。药后喝一碗热稀粥,以助药力。
服药喝粥后,要卧床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应停服桂枝汤,随证处予其他方药。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胡老点拨”中的胡老,指胡希恕先生(下同)。桂枝汤中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故其应用于津液不足的太阳病表虚证,大凡津液有所损伤之后仍有表证者,无论有汗无汗均须用桂枝汤,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本方与麻黄汤专于发汗解表不同,因有发汗解热,益胃滋液的作用,因而《伤寒论》中称为解肌,论中常称桂枝汤证为外证,麻黄汤证为表证,须注意。桂枝汤其应用以津液有所虚损为先决条件。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加桂枝,名桂枝加桂汤;胸满腹胀、咳喘、痰多者,加厚朴、杏仁,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阵发性腹痛,时发时止者,加芍药,名桂枝加芍药汤;持续性腹痛、拒按便秘、舌苔较厚者,加芍药、大黄,名桂枝加大黄汤。自汗盗汗、黄汗浮肿、小便不利者,加黄芪,名桂枝加黄芪汤;汗多、心悸、头昏、食欲不振者,加芍姜用量、加人参,名新加汤;项背拘急或下痢者,加葛根,名桂枝加葛根汤;全身有强直性痉挛自觉症或他觉症者,加栝蒌根,名栝蒌桂枝汤;无汗、身痒起疹者,加荆芥、防风、白蒺藜。
桂枝汤体质。体型消瘦,肌肉不发达,皮肤湿润比较细腻、少光泽,腹壁薄而无力,但按之表皮较硬,腹直肌紧张,舌质淡红或暗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脉象以虚缓多见。容易出冷汗,汗后不舒服;容易有悸动感;容易头昏晕厥;体力低下,容易疲劳,耐力差;容易腹痛(痉挛),并呈阵发性;容易失眠、多梦;对寒冷、疼痛敏感、易患心功能不全、低血压、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营养不良等疾病。
肿瘤放化疗后、心功能不全、心肌炎、高血压必心脏病、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脏瓣膜病、频发性室性早搏、心房纤颤、高龄老人的感冒、虚人受寒的空调病、低血压、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哮喘、顽固性荨麻疹、过敏性水肿、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神经症、胃癌晚期、恶性淋巴瘤、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慢性肠炎、瘦弱小儿的营养不良、遗尿、地图舌、自汗盗汗、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冬季皮炎、痤疮、疮疡、腰肌劳损、肩肌颈肌营损、骨关节周围炎、骨质疏松、痛经、滑胎、妊娠反应、产后发热、产后自汗等。
以上疾病均有可能见桂枝汤证,故均有使用桂枝汤的机会。其它各方的适用疾病同理。无论何种疾病,只要见某一方证,即可以使用该方。这是经方治病的不变准则。反过来说,对于西医明确诊断的疾病,从疾病角度切入,便于筛选出对证的治疗方剂,这也是临床处方的思路之一。因此,了解方剂应用范围的疾病谱也很重要,莫轻视!
本方对体温、汗液分泌、肠蠕动、免疫功能等有双向调节作用、具有扩张血管和促进发汗、解热、镇痛镇静、抗菌抗病毒、抗惊厥,抗过敏、健胃、增强肾上皮质功能等作用。
肥满之人,或发热恶寒无汗者,或发热、烦躁、口渴引饮、舌红、苔干或黄腻者,或吐血衄血者,或小便数、心烦、脚挛急者,当忌用本方。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汤加味方,有强壮安神的作用。
桂枝汤证又见遗精梦交、心悸不安者。
上述症候即是本方主治,但须兼有不喜冷性饮食,咽喉不干燥,小便清白,舌质嫩红、苔少,脉浮大而无力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
桂枝15克芍药15克生甘草5克生姜15克大枣20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30~4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龙骨、牡蛎均为强壮性的收敛药。而有作用于烦惊、不眠,以及幻觉等神经证,尤其有治胸腹动悸的特能,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桂枝汤证见胸腹动悸、烦惊不安而梦交失精者。梦遗失精,常见于未婚青壮年男子,也多见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本方证往往被认为是虚劳,治用大补而使症状加重或长期不愈,其主要原因是没有首先看到桂枝汤证。失精梦交,多由情欲妄动,神志不宁,因生梦幻所致。龙牡之用,不只为固精,主要在于敛神定志,合桂枝汤调营卫以和气血,为此证的正治。《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曰二加龙骨汤”。于此二方适证加减,确有奇效。
失精梦交者,加白薇、附子;气喘汗多,加五味子、山萸肉、人参、麦冬等。
体型偏瘦、皮肤色白、纹理较细、肌表比较湿润。腹直肌紧张,腹主动脉搏动亢进,易心悸头晕、汗出、失眠多梦等。阴头或子宫寒冷,易掉头发。不耐体力劳动,不耐疲劳。
缺钙儿童的小儿肺炎、佝偻病、遗尿、多汗症、夜啼等;性功能障碍如阳痿、早泄、遗精、阴冷、男子不育、女子梦交、产后血崩、带下;以及神经衰弱、脱发、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心动过速、心肌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
有镇静、抗惊厥等作用。
对肥满之人,或发热恶寒无汗者,或发热、烦躁、口渴引饮、舌红、苔干、或黄腻者,或小便数、心烦、脚挛急者,当忌用本方
桂枝加附子汤
表阴证治剂,有温阳解表,止汗止痛的作用。
表证发汗过多而见汗漏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
上述诸症即为本方主治,但须兼有恶风寒较重、微发热或不发热、不喜冷性饮食、舌质淡、脉浮大而无力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均是由于汗漏不止,体液大量亡失的结果所致。
桂枝15克或肉桂10克芍药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15克大枣20克制附子10克。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30~40分钟,取汤液ml,分3次温服。
附子辛温,为一有力的温中、祛寒、逐湿药,尚有振兴代谢机能的作用,无论表里若陷于阴证者,多宜以本药配方治之。桂枝汤是治太阳表虚者,如陷入表阴证即少阴病,则应加附子以温阳解表,即桂枝加附子汤为治桂枝汤证而现少阴证者。本方以桂枝汤证更见恶寒、小便难、四肢微急为辩证要点。本方证常见于急慢性关节病和风湿病。
汗多、心悸者,加龙骨、牡蛎;更年期汗多、关节冷痛者,加当归、仙灵脾、巴戟天、细辛;关节肿痛者,加白术;心肌梗死,或汗出、胸痛者,加川芎、葛根、红参。
桂枝汤体质。
各种休克、误用发汗剂之后出现的过汗虚脱、心动过缓、心肌梗死、心肌炎、阳虚体质的感冒、变态反应性鼻炎、哮喘、慢性腰腿痛、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退变增生、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具有强心、升压、镇痛、强壮等作用。
附子有毒,如果用量大于15克,宜先煎30分钟,以后每增加10克,先煎时间递增15分钟。
桂枝芍药知母汤
表阴证治剂,多发性关节疼痛病专方,有散寒消肿止痛的作用。
下肢关节剧痛,脚肿明显。
上述症候即为本方主治,但须兼有恶风发热、有汗或汗少、身体消瘦、面色暗黄或有浮肿、头眩、短气、呕逆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
桂枝20克,白芍15克,生甘草10克,麻黄10克,生姜25克,白术25克,知母20克,防风20克,制附子20克。以水ml,附子先煎40分钟,后入他药,煮沸后调文火再煎30~4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
桂枝芍药知母汤,老马姜叔疯子尝。联想:桂枝芍药知母,甘麻姜术风子。
本方是由桂枝汤增桂枝、生姜用量、去大枣,加麻黄、防风、白术、附子、知母而成。增加桂枝、生姜用量并加入麻黄、防风旨在发汗解表并治呕逆。白术、附子功在利湿祛寒除痹,知母消下肢肿大,故全方用以治风湿关节痛、肢体肿而气冲呕逆者。慢性关节炎下肢或腕指关节肿痛者,用本方有良验。本方加石膏治年余不解的风湿热关节红肿热明显者有奇效,此用法实为本方与越婢加术汤的合方。本方合用桂枝茯苓丸,治疗下肢肿的脉管炎亦验,此用法与阳和汤的功效相近。临证治关节疼痛,若兼表证,表虚者桂枝加术附主之,表实者葛根汤加术附主之;肿甚者越婢加术汤主之;仅限于脚肿明显,其他部位不肿,诸关节痛甚至有些关节变形,身瘦弱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风湿热关节红肿热痛明显者,加石膏;下肢肿的脉管炎,合桂枝茯苓丸。
形体多消瘦,精神萎靡,面色无光泽,关节肿大,疼痛剧烈,甚至浮肿。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必关节炎、关节型银屑病、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紧张性头痛、肩周炎、慢性椎间盘源性腰腿痛、马尾神经炎、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痛风、膝关节滑膜炎、膝关节积液,股骨头坏死、骨质增笔、腱鞘炎等。
具有抗炎、抑菌、强壮、增强免疫力、抗过敏等作用。
实践证明,若方中不用附子,疗效骤减,说明附子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药物。
桂枝茯苓丸
表虚合并瘀血证治剂,有降冲、祛瘀的作用。
腹痛胁痛,按压则痛甚,心悸、头晕。
上述症候即为本方主治,但须兼有痛有定处,或有包块,或自下血,或自汗出,或睡眠不良、烦躁,面红或紫红,舌暗或有紫点、苔薄,脉涩等旁证方可准确辨为本方证。
桂枝15克茯苓15克牡丹皮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以水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30~40分钟,取汤液ml,分2~3次温服。也可按照传统做丸,或装胶囊服用。
方中桂枝、茯苓镇气冲而治心悸,桃仁、丹皮、芍药祛瘀血而治腹满痛,故此治瘀血证、气冲心悸而腹满痛者。以久有瘀血、腹痛胁痛疼有定处,或有肿块,或下血为辩证要点。本方不仅能治妇人癥病下血,无论男女因瘀血而下血,或其他血证,不宜桃核承气汤的攻下者,大多宜本方。还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而见气冲心悸胸痹痛者。
便秘腹痛,加制大黄;腰腿痛,加怀牛膝;皮肤病者,加薏苡仁;腹痛,加当归、川芎;进食后腹胀、嗳气反流、心下按之满痛者,合大柴胡汤;抑郁、失眠、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面色黄、浮肿貌、腹痛、月经不调者,合当归芍药散;腹痛、四肢冷,合四逆散;糖尿病、高血压,合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管病,合四味健步汤;腰痛、腹痛,合大黄附子细辛汤。
体格比较健壮,成年人多,中老年人更多。面色多红或潮红,或暗红,或发青,或面部皮肤粗糙或鼻翼毛细血管扩张,眼圈发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或暗炎,或舌边紫色或舌底静脉怒张等。皮肤干燥易起鳞屑,特别是下肢皮肤更为明显,或小腿易抽筋,静脉曲张,不能久行,或下肢浮肿或独脚肿,或下肢肌肉有紧绷感,或下肢皮肤色暗,发黑,膝盖以下发凉,易生冻疮,足底龟裂、鸡眼。腹部大体充实,尤其是小腹部。有的患者脐两侧尤以左下侧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抵抗,主诉大多伴有压痛。患者容易有腰痛、腿疼、痔疮、阑尾炎、盆腔炎、前列腺肥大,容易头痛、失眠、烦躁、发怒、情绪激动、容易头昏、记忆下降、思维迟钝、语言謇涩,容易便秘。
产后胎盘残留、产后或妇科术后尿潴留、妇科术后腹痛或阴道不规则出血、产后腹痛、闭经、痛经、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推迟、经期发狂、经期头痛、经期水肿、不孕、习惯性流产、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盆腔瘀血综合征、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肥大症、子宫肌腺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乳腺增生、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精索静脉曲张、男性输精管结扎术后痛性结节、甲亢、甲状腺结节、声带息肉、酒渣鼻、腹膜炎、慢性阑尾炎、术后肠粘连、胸腔积液、胸膜粘连、关节腔积液、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血栓性静脉炎、脉管炎、腹部血管瘤、动脉硬化、深静脉血栓、血管炎、痔疮、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腰椎间盘突出症、特发性浮肿、嗜铬细胞瘤、肥胖、糖尿病眼底痛变、慢性肾炎、脑中风、脑损伤、失眠、眩晕、健忘、头痛、癫痫、抑郁症、焦虑症、神经官能症、眼睑炎、麦粒肿、角膜炎、近视、眼底出血、黄褐斑、痤疮、银屑病、脱发、白癜风、掌足脓疱症、荨麻疹、湿疹、毛囊炎等。
具有扩张血管,调整血液循环,促使溶血,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改善红细胞凝集亢进,降低血液黏稠度等作用。对凝固、纤溶及血小板功能有抑制作用。能对抗慢性增生性炎症,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体力衰弱,食欲不振,易恶心,腹泻者及孕妇慎用。
那些偏方能治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hbzz/1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