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成功救治嗜酸性粒细胞

4月份,医院血液科收治了两名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患者,发病初期分别为出血性表现和皮肤紫癜表现,经血常规检查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经过多方分析,检查,治疗,病情均明显好转。嗜酸性粒细胞为白细胞分类中的一种,正常比例为0.5-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发病率低,可见于多种疾病,症状不典型,往往在常规检查中发现,不易引起重视,且不易查找病因。现就两名患者诊治经过,分享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诊断与治疗。

患者一,女性,58岁,因“周身皮肤瘀青1周、咳痰带血2天”入院,查体:神清,无贫血貌,巩膜无黄疸,周身皮肤散在瘀青,右上臂明显,最大面积约10×8cm。血常规:白细胞:13.1×10^9/L;嗜酸性粒细胞46.6%,绝对值:6.10×10^9/L;血红蛋白g/L,血小板:19×10^9/L。

入院后给予半流食,卧床休息,止血、升血小板治疗。骨穿结果回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嗜酸性粒细胞占50%,待排除成熟型EL(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胸部CT平扫:左肺舌叶及下叶斑片影,考虑炎症,双肺多发索条影,考虑慢性炎症,双侧胸腔少量积液。继续抗炎治疗观察。10天后复查胸部CT:与原片比较,双肺病灶增多、左侧胸腔积液增多。呼吸内科苑波副主任会诊,因有静脉血栓,嗜酸粒细胞增多,应警惕肺栓塞及过敏因素,建议激素治疗,输血小板,待血小板升高达50-60×10^9/L,进一步做肺CTA检查,必要时抗凝治疗。按会诊意见更换抗生素为磺苄西林,并加用抗病毒及激素治疗。经反复动员后患者及家属同意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过程顺利。应用激素并输血小板,嗜酸性粒细胞逐渐下降至正常,血小板逐渐上升。血小板达66×10^9/L,完善肺动脉CTA回报:影像所见:肺动脉主干管径约2.2厘米,未见增宽。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干及双侧段以上各级肺动脉分支显示清晰,未见明确异常。送检磷脂综合征APS两项及抗心磷脂总抗体均阴性。加抗凝治疗,左下肢肿胀逐渐好转,顺利取出滤器。嗜酸性粒细胞正常,血小板达90×10^9/L,患者出院,口服药物巩固治疗。

患者二,男性,75岁,因“反复双下肢皮肤紫癜半月”入院,查体:神清,臀部以下皮肤可见大小不等出血点、紫癜及瘀斑,部分融合成片,新旧交替,压之不褪色。血常规:白细胞5.0×10^9/L,嗜酸性粒细胞占35.8%,绝对值1.8×10^9/L,血红蛋白99g/L,血小板×10^9/L;骨髓形态:骨髓增生活跃,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占21%,均为成熟性;血像:白细胞数略少,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患者症状,体征符合过敏性紫癜,行抗过敏治疗。紫癜逐渐消退,嗜酸性粒细胞逐渐降至正常。

两名患者均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一为免疫性疾病,一为过敏性疾病,经激素治疗均好转。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具有多样性,现分享以下知识链接:

临床上,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医生往往想到是过敏性、寄生虫感染。因为嗜酸性粒细胞可以释放组胺酶、芳香硫酸酯酶、阳离子蛋白等缓解过敏反应、杀灭寄生虫。

可能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有哪些?

严重或危急生命者:大剂量糖皮质激素(1B);

怀疑感染类圆线虫者: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应加用伊佛霉素(ivermectin)预防感染(1B)。

进行了全部检查,竟没有找到上述的病因,此时应该想到是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可能。是不是急性髓系或淋系白血病、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特定基因异常的疾病导致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如何诊断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伴有全身性症状或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5×/L),必须进行额外检查。未找到明确病因(过敏性疾病、皮疹、心肺疾病、热带地区出游史)均应考虑是否为血液肿瘤导致。

1.若FIP1L1-PDGFRA基因阴性,考虑淋巴瘤以及淋巴细胞变异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完善外周血以及骨髓中淋巴细胞的免疫分型、分析T细胞受体的基因重排情况(1C);

2.怀疑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或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必查血清类胰蛋白酶(1B)。

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处理

1.FIP1L1-PDGFRA基因阳性(包括表现为急性白血病的患者):小剂量伊马替尼(1B);

2.存在PDGFRB基因重排或ETV6-ABL1融合基因阳性:标准剂量伊马替尼(1B);

3.ETV6-FLT3融合基因阳性:舒尼替尼或索拉非尼(2B);

4.存在JAK2基因重排:芦可替尼治疗是选择之一(2B);

5.同时患有AML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且未见分子学及细胞遗传学异常:推荐在AML的标准诱导治疗中加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1A);

6.患有其它血液肿瘤:治疗应直接针对血液肿瘤,若同时伴有器官损害及功能受损则加用糖皮质激素(1C)。

淋巴细胞变异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处理

推荐用糖皮质激素(1B)。若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缺乏反应、不耐受或需要长期维持治疗:推荐用短程的(4—6周)伊马替尼、免疫抑制剂(如干扰素、环孢素和咪硫唑嘌呤)、骨髓抑制剂(羟基脲)或美泊利单抗。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应用(2C)

适用于存在FGFR1基因重排的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者、非特指性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对传统的TKI或其它试验性治疗无效或不耐受者、靶器官功能损伤日渐加重者(2C)。

作者:血液科孙巍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坑
白癜风有效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hbzz/650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