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结核病临床诊治80年发展历程回眸
唐神结谭守勇吴琦朱友生
没有一种疾病像结核病如此贻害无穷,如此引人注目。千百年来,人类与结核病的抗争从未停止过,可谓源远流长,艰难曲折。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在同结核病的斗争中已走过了80年的风雨历程。80年来,我国结核病临床诊治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和突破,积累了丰富经验和宝贵财富。温故知新,鉴往知来。回顾80年来我国结核病临床诊治的研究成果,既是对前辈们的一种追思和对过去成就的梳理与传承,也为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和指明了方向。一、结核病临床诊断
从多年以前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发现了结核分枝杆菌,到后来结核菌素试验以及细菌学、影像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所取得的成就,为结核病的临床诊断注入了更大的活力。
(一)影像学诊断
随着西医结核病观念的传入,我国结核病的诊断由中医辨证向西医检查诊断转变,在上个世纪30年代起,结核病的诊断逐渐主要靠X线透视和X线片。那时候,X光机需要进口,也只有一些大的城市、大医院才能配备。年有作者最早报告对学生、工人等人群及有症状就诊患者进行透视、摄片等X线检查,结果表明,X线检查对肺结核准确性高,价值最大,并可早期诊断。不可否认,在那个时代普通X线检查在结核病尤其是肺结核的诊断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年国内第一台医用X光机由上海精密医疗器械厂研制成功。自此,我国结核病患者用上了我们自己的X光机。年,我国学者最早通过分析荧光透视、55毫米及70毫米缩影在检查肺结核病灶上的异同,发现荧光透视或缩影在早期发现肺部病变上是相当可靠的。随后,也发现了断层照相在诊断结核性空洞上有很大价值。到了上个世纪60~80年代,普通X线检查成为了结核病诊断的常规手段。在相关研究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孙桐年等将肺结核X线表现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以便从病理基础上更好地认识肺结核X线表现。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影像学新技术逐步得到了应用。年,有学者最早报告CT在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接着,有研究发现,胸部CT在肺结核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包括对阴影内部细节的显示如钙化、空洞、支气管气像、支气管扩张、局部胸膜粘连带、肿大淋巴结的部位和数目显示、胸腔积液、胸膜肥厚以及钙化明显优于X线片。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MRI技术应用于结核病的诊断,尤其对结核性脑膜炎和脊柱结核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CT和MRI等影像学新技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已经成为结核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二)细菌学诊断
上个世纪50年代起,我国学者相继建立了直接涂片法、浓缩集菌法、浮游浓集法、玻片培养法、液体培养基培养法、固体培养基培养法和动物接种法来诊断结核病,可用于痰、尿、粪便、支气管洗液、胃液、脑脊液、渗出液等各种中的结核杆菌的检测,且检出率较高,为结核病的诊断开辟了新途径。此后,研究者先后对培养基进行改良,包括豌豆琼脂培养基、苏通液体培养基、丙酮酸钠培养基和改良罗氏培养基等,一些成为了我国临床分离培养的主要培养基。在这一时期,随着抗结核药物的临床应用,耐药性问题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北京哪看白癜风好看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hbzz/6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