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勇教授:呼吸内科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在今天的会议现场王辰院士谈到,呼吸内科的疾病和其它系统的疾病有很多互为交叉的地方。呼吸内科的基础是整个内科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在我们呼吸内科的普通病房里,肺癌住院病人的人数和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呼吸内科医生该怎样在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们到底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怎样去扬长避短,更好的为病人服务?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我认为,呼吸内科医生在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是有不少优势:
第一,很多肺癌患者(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前来就诊的第一站即是呼吸内科,可以说呼吸内科是肺癌诊断的第一站。呼吸内科有很多诊断技术,如影像学的技术:胸部CT、PET-CT;更重要的是呼吸内科还有一些看家的本领,如:内镜技术、气管镜、荧光气管镜;此外,还有很多穿刺的技术。所以,绝大多数肺癌患者,在呼吸内科都能得到明确的诊断。
第二,对于部分肿瘤复发和晚期肺癌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并发症,如:感染、疼痛、多器官衰竭等。此时,需要呼吸内科医生很好的处理这些并发症。可以说,从肺癌的诊断到治疗,包括姑息治疗以及临终关怀,呼吸内科在肺癌诊治的全程管理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谈到劣势,我认为呼吸内科医生应在肺癌的基础理论、肿瘤的基本原理等方面多下功夫,在新药物的研发和临床研究方面多做工作,这样才能跟上日益发展的肿瘤学新形势。
肿瘤资讯:目前组织检测仍是肺癌检测金标准,您能否谈谈目前组织检测的现状及挑战?宋勇教授:组织学检测一直是肺癌诊断的金标准。一百多年以来,组织学在肺癌的诊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病理学的诊断,就没有肺癌的诊断。但是不是所有患者都能顺利的获得组织学的诊断呢?对大多数手术患者而言,获取诊断相对比较容易;但对有部分患者获取组织学的诊非常困难。在这样的现状下,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组织学的诊断:
第一,提高诊断技术,如很小的病灶,我们都应该争取拿到标本。
第二,寻求一些替代标本。如体液标本: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也能够帮助我们做很好的诊断。我们现在可以将胸腔积液做成细胞学的蜡块,来进行组织学分型。目前关于组织学检测的挑战在于,不是每一位患者我们都能取得满意的组织标本。尤其是在患者复发以后,我们再进行组织穿刺,获取组织学的标本的难度很大。所以,我们需要发展新的方法、新的手段来弥补组织学诊断的不足。
肿瘤资讯:针对一代EGFR-TKI耐药患者,如何进行二次检测?组织检测或者血液检测?宋勇教授:应该说对于驱动性阳性的患者一线TKI是标准治疗,但是几乎所有的患者都难逃耐药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去再进行耐药后的检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严峻的问题。理想状态下,我们希望每一位患者在进展后都能够拿到足够的组织学标本进行检测。但是实际上,我们仅能够对一部分患者获取组织。这就需要我们呼吸内科医生做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告诉患者再一次活检的重要性,因为患者往往在此时会有为难情绪,觉得再穿一次会不会对身体有伤害?我们应该和患者充分沟通,说明再次穿刺对患者治疗的重要性。
第二,大幅度提高我们的诊断水平,耐药后的患者,原发灶和转移灶的部位、大小都不便于穿刺。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有精准的手段来定位,并进行穿刺。如果我们不能够非常理想的取得二次活检标本,就需要考虑其它的替代方案,如液体活检。液体活检除了外周血以外,也包括其它的体液的活检。
19个肿瘤相关临床试验招募患者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查看详情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hbzz/6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