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猪场有此病,猪场场长该好好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危害仔猪和青年猪,引起病猪发热、关节肿胀、呼吸困难和多发性浆膜炎为特征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多发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肺炎、胸膜炎、心包炎、脑炎,病猪死亡率较高,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传染源,一般通过呼吸系统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染。2周到4月龄的猪都可能发生感染.但以5~8周龄的断奶保育仔猪最为多见.以致一些猪场的保育舍和生长舍猪群的死淘率因之而大大增加,给猪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有时哺乳仔猪也会发病,尤其是免疫水平较低的初产母猪产下的仔猪更易感染。发病率一般在10%~l5%不等,致死率约为50%,当混合感染严重时则死亡率会更高。无明显季节性,但常于恶劣环境条件下多发。引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原因:

1.饲养管理应激:饲料营养失调、日粮饲喂量不足、缺少饮水或霉菌毒素危害等;

  2.环境管理应激:栏舍卫生条件恶劣、饲养密度过大、舍内通风不良、氨气浓重、高温高湿或阴冷潮湿等;

  3.生产管理应激:断奶、转群、并栏、频密调栏、不当的阉割注射和引种长途运输等;

  4.天气炎热:高温高湿,易导致细菌滋生,引发本病。

本病流行特点:

1)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特别是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的猪多发,感染率在10%~15%,严重时,病死率可达50%。

  2)有多种血清型。按血清分型方法,至少可将副猪嗜血杆菌分为15种以上血清型。由于血清型多样,且各血清型之间交叉免疫力差,为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疫苗预防,带来很大的困难。

  3)易产生耐药性。副猪嗜血杆菌,可能是当前猪场所有致病菌中,耐药性产生速度最快的一种细菌。

  4)蓝耳病等全身性疾病发生时,猪只免疫力和抵抗力就会下降,副猪嗜血杆菌就会趁虚而入,造成混合感染。

  5)该病菌属条件性致病菌,饲养环境不良、应激等因素常易诱发该病。

  6)首次感染该病时的猪只临床症状较明显,猪场损失也很大。

  7)对猪场危害巨大。猪场如果感染或潜伏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容易造成免疫失败,会导致其他疾病在猪场混合感染,使猪场疾病复杂化。

  8)该病与呼吸道综合症发生流行有密切关系。猪呼吸道疾病存在时,将互相加剧病情和临床表现。

本病的临床症状:

  1)临诊症状

  发病初期病猪高烧,且持续不退(从发病到死亡,持续性高烧),体温40.5~42℃,体表皮肤发红,严重者酱红色,耳稍发紫,个别甚至皮肤坏死脱落。病猪精神萎顿,食欲下降或废绝,畏寒,打堆,昏睡不醒。咳嗽,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发病后期,病猪进行性消瘦,皮肤逐渐苍白,发青,变紫。关节肿大,共济失调,眼睑皮下水肿,部分病猪出现四肢无力,起立困难,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跛行。被毛粗乱(典型的毛毛猪,如刺猬),耳杂发绀,全身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结淋巴结严重肿大,生长不良。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也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如遇天气骤变,死亡将增多。

  2)剖检病变

  剖检这类病猪,几乎都有心包积水和纤维素渗出性肺炎等特征性病变。严重者肺脏和胸腔粘连,心肌与心包粘连呈绒毛心。心源性水肿,在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较慢的后肢关节腔及关节腔附近皮下,多可见浅黄色冻胶状水肿液。胸膜,心包膜和腹膜,还有肝,肺,脾,肠的外表有浆液性或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胸腔积液,腹水增多;肺炎,肺部病变多见于左右两侧肺的前叶,中叶和后叶,病灶部位呈暗红色,质硬,肿胀,出血与淤血,呈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四肢关节肿大,发炎,有热感,偶尔可见脑膜炎和心肌炎;该病多表现为胸膜炎,腹膜炎,脑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等多发性炎症,而且常以不同组合出现,较少单独存在。

图片说明:副猪引起的关节炎

图片说明:副猪嗜血杆菌病导致的猪心包增厚粗糙,心脏表面纤维素样渗出沉着图片说明:胸腔大量纤维素渗出

如何有效防控好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关键在于做好三点:

一、做好管理

  1.加强猪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

  消毒前对猪舍棚顶的灰尘进行彻底清扫,猪舍内排粪沟及时清除、消毒,夏季对场内的老鼠、苍蝇、猪体上的疥螨进行杀灭,切除病源传播:对猪舍及周围的环境、道路、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和消毒,在管理上最好实行“全进全出制”;对发病的猪场要全面消毒,同时隔离病猪,对无饲养价值的僵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彻底清理猪舍卫生,用火焰喷灯喷射猪圈地面和墙壁,再用消毒剂喷雾消毒,每天早晚各l次,连续喷雾消毒4天,食槽、水槽用具用2%氢氧化钠溶液洗刷,然后再用清水冲洗。

  2.加强猪舍的保温通风、防暑降温工作

  冬季寒冷季节应注意保温和通风工作,通风不良和低温潮湿是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生的最大诱因。仔猪、断奶猪、保育猪在寒冷冬季可悬挂红外线保温灯,提高畜舍温度,在正午时分将南北面的窗户打开进行通风换气,每周畜舍内喷洒护舍安一次,有效抑制畜舍内病原微生物的增殖,降低畜舍氨气,大大减少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在炎热夏季,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有条件猪场可安装水帘、喷雾降温等措施,同时饮水中添加小苏打。尽量猪舍温度保持在25-28℃左右。

  3.尽可能地减少应激

  长途运输的仔猪,向卖家确认仔猪是否已经注射过副猪嗜血杆菌的疫苗,长途运输过程中尽量减少仔猪的颠簸,运输前和混圈饲养后给予抗应激药物,以预防本病的发生;当有应激发生时,可在猪只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

 二、做好保健

  在副猪嗜血杆菌病高发期,在日粮中添加抗生素保健,有效增强猪只机体抵抗力,提高机体溶菌酶水平,减少感染本病的概率。

  做好疫苗保健,打好疫苗也是预防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初产猪产前40天一免,产前20天二免,以后每次产前30天免疫一次,可使母猪和仔猪均得到免疫保护。

  三、进行后备猪群的逆境饲养:

  消毒:减少消毒次数或不再进行常规消毒,建立猪群强大免疫力,积极发挥继承免疫的作用;

  疫苗:尽量按照多途径的方法合理接种疫苗(无效疫苗除外),提高其免疫指数;

  抗生素:健康猪群尽量少使用抗生素,保留适量的微生物菌群,提高其免疫指数;

  饥饿:适当减少饲喂餐数,使其产生短暂饥饿感,促其争抢采食,增强免疫指数,促进优胜劣汰;

  空间:打开门窗使空间延伸,改善空气质量,增加猪群相对活动空间和拥有的空间;

  阳光:引进阳光,增强抵抗力,减少微生物数量,减少毒素危害;尽量将料槽置于阳光之下,适当在饲料中使用“加强型霉消安”等效果较好的吸附处理剂,减少霉菌毒素的危害。

  饲料:减少有毒有害饲料(含抗生素、重金属)的使用。

  大群饲养:使猪只之间相互接触,平衡微生物区系,提高群体免疫指数。

  差异化饲养:积极探索后备猪和商品肉猪的差异化饲养模式,不再把追求日增重和饲料报酬以及成活率作为后备猪培育的目标。

  必须改变传统的感染型疾病控制的思维模式,过去按照“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的模式看待感染性疾病,若按照这样的模式,我们只能采用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保护易感者的方式控制感染性疾病,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消毒。

  新的感染性疾病控制模式,是按照“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发病者、免疫者)”的模式看待感染性疾病。若按照这样的模式,我们除了采用“控制而不是消灭传染源,削弱而不是切断传播途径,增强而不是保护易感者”的模式,这时要做的工作就是清洁(而不是消毒)和环境驯化。

治疗措施:

1)隔离病猪。对无饲养价值的病猪、僵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猪舍清洗干净,严格消毒。

  2)药物治疗。本病对磺胺类药敏感,可用氟苯尼考、磺胺二甲、泰乐菌素、阿莫西林等任选一种拌料,连用7天,可减少死亡。由于该病原菌易产生耐药性,建议药物交替使用,防止耐药。对个别不吃料或食欲差的猪,用阿莫西林饮水,并用氟苯尼考注射。

  3)预防措施。改善饲养管理,加强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消除致病诱因,做好蓝耳病等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工作,可减少该病发生的可能性。可在产前和产后各一周的母猪料,乳猪料,保育猪料中添加预防性药物,可预防该病的发生。

  4)接种疫苗。由于本病血清型多样性,如果猪场流行的血清型与市场上疫苗的血清型没有交叉免疫力,那么另一条可行的途径就是分离细菌,制作自家苗,是潜在可行的途径,可获得最佳免疫效果。初产猪产前40天一免,产前20天二免,以后每次产前30天免疫一次。

本文综合整理硕腾猪业、华科牧业、诺倍威生物、、、、、、以及2的以及网络上相关资料。

赞赏

长按







































十月中科白癜风专家会诊
复方木尼孜其颗粒副作用都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hbzz/7332.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