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早期妊娠(12周内)显示胎儿四腔心结构比较困难。
55、正常卵黄囊的超声测值:2.0mm~5.6mm。
56、前置胎盘多发生在妊娠晚期,而不是中期。
57、过期妊娠多合并羊水过少。
58、正常胎儿肾脏集合系统有轻度分离(4mm)。
59、胃泡未显示对诊断胎儿食道闭锁最有帮助。
60、中孕早期胎儿颅骨光环呈“柠檬征”对诊断胎儿脊柱裂最有帮助。
61、卵巢浆液性囊腺瘤,主要发生在生育年龄,双侧占15%,肿瘤直径为5~10cm,声像图为圆形或椭圆形液性暗区,后壁回声增强,囊壁光滑、纤细,轮廓清晰。
62、慢性输卵管积水:附件区囊性肿块,边缘较清晰,呈薄壁状,内为液性暗区,透声良好,或可见稀梳光点。常无症状,多数患者因不孕症检查发现,常伴有盆腔粘连、盆腔积液。
63、葡萄胎声像图上宫腔内有多数直径3~5mm无回声囊泡,是指水肿绒毛。
64、双泡征对诊断胎儿十二指肠闭锁最有帮助。胎儿十二指肠闭锁,由于近端十二指肠及胃泡扩张,形成“双泡征”声像图,连续观察不消失,就可确诊。单泡征多指胃幽门梗阻,而胃泡不显示则提示食管闭锁。
65、测量羊水深度时,探头应垂直于水平面,而不是垂直于孕妇的腹壁。
66、枯萎孕卵的声像图特点是宫腔内可见一大的空胎囊,(大于8周)。囊内充满液性暗区(羊水),无胚胎或仅见死亡的胚胎光条。
67、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易误诊为宫角妊娠。若胎囊周围环绕完整的肌壁,则为宫角妊娠;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胎囊周围围绕的肌壁不完全。
68、盆腔静脉淤血综合症:大多数发生在30~50岁的经产妇,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盆腔静脉血管充血、扩张和淤血所致的综合征,是引起妇科慢性疼痛的重要原因,声像图表现为:子宫旁串珠状或蜂窝状无回声区,呈红蓝相间的血流。频谱形态为连续、低速、无搏动的波形。
69、超声检查确诊为葡萄胎的特异性声像图是宫腔内充满大小不等无回声区呈“蜂窝状”。
70、胎盘早剥:出血分为胎盘后、胎盘边缘及胎盘前出血,胎盘后出血和胎盘边缘出血可引致胎盘早剥,而胎盘前出血少见,临床意义不大。超声诊断的胎盘早剥多为胎盘边缘出血。病变开始于底蜕膜,发生出血时,胎盘后形成血肿使胎盘与底蜕膜分离。隐性胎盘早剥出血严重时,可使子宫壁血液浸润,血液浸润子宫肌壁过久,子宫呈紫铜色,称为子宫卒中,当胎盘早剥达1/3~1/2,胎儿死于宫内。
71、卵巢囊性畸胎瘤:包块边界尚清,被膜较厚,以囊性为主的混合性肿块,囊性部分内有密集细小点状回声飘动,被膜周围可见细小低回声暗带。
72、妊娠时,卵巢妊娠黄体可增大形成囊肿,在妊娠3个月内可自然消失。
73、黄体囊肿的超声特点壁薄、内有多发纤细光带分隔的多房性囊肿。可自动被吸收。
74、胎儿脑积水:宽径大于10mm、小于15mm,诊断为轻度脑室扩张;而大于15mm诊断为脑积水。
75、胎儿脊柱裂的脑部特征包括小脑异常(香蕉小脑征或小脑消失)、颅后窝池消失、柠檬征,脑室扩大等,这些脑部特征对于诊断脊柱裂的敏感性可高达99%。
76、不完全性纵隔子宫:子宫横径增宽,内膜回声分左右两部分,在宫腔中下部双侧内膜回声汇合,呈倒“八”字,且两侧内膜之间有低回声带。
77、双子宫:左右两个子宫各自独立,其间距远近不等,其大小可均等可不等。
78、双角双颈子宫:宫底增宽,中央有明显切迹,左右双角把宫底部宫腔分为左右两个,并向下延续成两个子宫体,两相子宫颈。
79、子宫腺肌症:子宫增大饱满,宫腔线前移,后壁肌层回声不均匀,可见散在斑点状无回声区,血流信号稍丰富。
80、胎儿头围标准测量切面是丘脑水平切面,必须经过的结构是第三脑室,胎儿小脑横切面显示小脑蚓部的前方结构是第四脑室,侧脑室标准测量切面是侧脑室枕角横断面,通过脉络丛测量。
81、I度胎盘:胎盘实质呈均匀等回声,绒毛膜板平直,基底膜分辨不清,其临床意义是胎盘趋于成熟;
II度胎盘:胎盘实质内可见逗状强光点,绒毛膜出现切迹但未达到基底膜,基底膜呈线状高回声;
III度胎盘:胎盘实质内可见散在强光斑,绒毛板深达基底膜,基底膜光点粗大。
82、前神经孔闭合失败——无脑畸形
后神经孔闭合失败——脊柱裂
83、畸胎瘤:瀑布征指毛发未成团,星花征指亮点加压移动。
84、妊娠早期——妊娠开始至13W末;
中期——14~28W;
晚期——28W以后
85、脊柱裂多发生于腰骶部和颈部。骶尾部脊柱裂常合并脑积水;经胸段脊柱裂常合并无脑儿。
86、葡萄胎分为:完全性和部分性。恶性葡萄胎是独立疾病,又叫侵蚀性葡萄胎。
87、葡萄胎刮宫术后,黄素囊肿消退需要2~4个月。
88、阴道超声可在停经4W发现妊囊,经腹超声5~6W发现妊囊。
89、正常宫颈长度不超过3cm。
90、胚胎期的器官发育基本完成,一般在孕8周,妊8周可以辨认出胎盘,妊8周可以检测出脐带回声。
91、最常见的胎儿肾畸形是多囊肾。
92、卵巢恶性肿瘤分期:
I期:肿瘤局限于一侧卵巢
II期:一侧或双侧卵巢肿瘤,有盆腔内扩散
III期:一侧或双侧卵巢肿瘤,伴盆腔外的腹腔转移,和区域性淋巴结转移
IV期:肿瘤伴远处转移(胸腔积液有癌细胞,肝实质转移)
93、羊水过少指羊水量少于~ml。
94、妊娠37周前出现III级胎盘,应考虑胎盘早熟,37周后出现III级胎盘,提示胎儿成熟(特指肺成熟)。
95、绒癌——五彩斑斓高速低阻血流,RI<0.4(原因是血管受肿瘤侵犯,形成动静脉瘘)
96、胎儿骨骼与母体脊柱重叠是诊断腹腔妊娠的关键;另外还有宫腔空虚,胎儿位于宫外。
97、妊娠7周前后可检测到多胎妊娠。
98、子宫大小:长7~8cm,宽4~5cm,厚2~3cm。
99、子宫动脉——发自髂内动脉前干;分为上行支和下行支,上行支发出弓状动脉,再分出三支分布于宫底、输卵管、卵巢;下行支分布于宫颈和阴道。子宫动脉随月经周期变化。
、子宫体癌:弥漫型、局限型、息肉型。
、巧克力囊肿:单纯囊肿型,多囊型。
、卵巢非赘生性囊肿——滤泡囊肿、黄体囊肿、黄素囊肿、多囊卵巢。
、双蜕膜征——着床过程中少量出血,包蜕膜和壁蜕膜分离。
、产生假妊囊——子宫蜕膜管型。
、子宫畸形:先天性无子宫
始基子宫
幼稚子宫
单角单颈子宫
双角单颈子宫
双子宫
弓形子宫
完全性纵膈子宫/不完全纵膈子宫
、妊娠20周前胚胎或胎儿及其附属物排出子宫称流产。
、枯萎孕卵:空囊、无胚胎或见死亡胚胎光条。
、稽留流产——胚胎死亡后稽留宫腔内超过2个月。
、异位妊娠——95%在输卵管(壶腹部50~70%、峡部22%、伞部和间质部各5%)
、麦格综合征——约15%的卵巢纤维瘤伴腹水、胸水,称麦格综合征。
、异位妊娠破裂出血<ml,积液部位——子宫直肠窝。
、巧囊不易发生蒂扭转,畸胎瘤易扭转,巧囊易破裂。
、腹裂常伴羊水多,脐膨出羊水不多。
、这个内膜异位症——囊肿与周围组织多紧密粘连。
、胎儿食管闭锁——胃泡不显示,合并羊水过多。
、造成超声诊断前置胎盘假阳性的原因有:(1)膀胱过度充盈;(2)子宫局部收缩;(3)子宫肌瘤;(4)羊膜腔外血块;(5)膀胱未充盈。
、胎儿下腹部见双叶征——肛门闭锁
、腹围测量一般在36~42周,可以补充双顶径的不足。
、子宫宫腔超声造影常使用生理盐水。
、葡萄胎声像图上宫腔内的无回声小囊泡,最大可能是水肿绒毛。
、经腹多普勒超声最早在第6~7周能显示胎心搏动。
、胎盘早剥应鉴别的疾病有: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胎盘后子宫肌瘤、前置胎盘、副胎盘。
、妊娠12W以后,可以做抬头超声测量。(超声检查胎儿能清晰显示胎儿记住和头颅光环,该胎儿至少应大于12W).
、正常子宫颈测量,前后径应不超过3cm。
、脐带脱垂的常见原因:头盆不称、先露入盆受阻、胎盘位置较低、脐带过长。
、孕晚期无痛性阴道反复出血——前置胎盘
、子宫内膜癌与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
、妊娠期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原因——妊娠子宫压迫腔静脉。
、过期妊娠——胎盘过度成熟、胎儿测值常小于同孕龄胎儿、胎儿皮下脂肪变薄、羊水量常减少。(每年考)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主要观察指标:双顶径、胎儿头围、腹围、头围和腹围比例、股骨长。
、羊水少:羊水最大深度≤3cm,羊水指数≤5cm;
羊水多:羊水最大深度≥8cm,羊水指数≥20cm。
、葡萄胎——20%~50%患者可伴发黄素囊肿。
、异位妊娠——腹腔妊娠、宫角妊娠、残角子宫妊娠、宫颈妊娠、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
、子宫内膜异位症:
(1)子宫增大,形态饱满;
(2)子宫肌层回声粗糙不均匀,与宮壁无明显分界;
(3)子宫内膜线移位;
(4)易与子宫肌瘤混淆。
、伴发羊水过多的胎儿畸形:脊柱裂、消化系统畸形,脑积水。
、妊娠中期正常胎儿的心率是~/min
、子宫内膜病变确诊的有效方法为——诊刮。
、绝经后妇女子宫内膜呈线状,厚度≤4mm。
、幼稚子宫——青春期前子宫停止发育,青春后期宫颈比宫体长;宫体小,前后径<2cm。
、妊娠30~36周,双顶径每周增长约2.0mm。
、中晚期妊娠,无痛性阴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前置胎盘。
、经腹部检查胎儿肾脏,最早检查时间是16W。
、勃勒纳瘤——肿瘤内部回声明显衰减。
、最常见的胎儿肾畸形是——多囊肾。
、脑积水的声像图特征包括:
(1)脑室率>0.5;
(2)脑实质被压缩;
(3)合并脊柱裂、脑脊膜膨出;
(4)常合并羊水过多。
、女性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卵巢
、胎盘早剥是指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病理变化是:底蜕膜血管破裂出血、底蜕膜层血肿形成。
、超声检测绒毛膜癌可出现的器官转移灶:脑和肺;肝;肾;消化道。
、子宫肌瘤变性:
(1)玻璃样变:最多见;肌细胞被纤维组织取代,
镜下部分组织呈透明样改变;
(2)囊性变:玻璃样变后,组织坏死形成一个或多个
囊腔;
(3)红色变:多见于妊娠期或产褥期;肌瘤迅速增大;镜下见假包膜及瘤体内静脉有栓塞,并有溶血,可引起腹痛发热等急性症状。
(4)脂肪变性:
(5)钙化:
(6)肉瘤变:肌瘤恶变;发生率很低,约0.2~0.5%
、双环征——妊娠5~8周,妊娠囊周围的高回声绒毛形成内环,外周有一低回声的外环,称双环征。妊娠10周后双环征消失。
、卵黄囊——5周出现,10周后萎缩消失。直径3~8mm。
、胚外体腔——羊膜囊和绒毛膜之间的空隙为胚外体腔,14周胚外体腔消失。
1、眼分为眼球、视路、眼附属器三部分。
2、眼球壁三层纤维膜:角膜和巩膜
色素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视网膜
3、眼动脉——三峰双谷的动脉血流频谱。
4、脉络膜脱离:1)玻璃体内多个弧形的强回声与球壁回声
带相连,但不与视盘相连
2)弧形强回声带的弧形均指向玻璃体的
中轴
3)玫瑰花征阳性
4)CDFI:弧形强回声带可见血流信号
5、视网膜脱离——视网膜的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脱离。
6、视网膜脱离原发:单纯性视网膜脱离——近视眼
继发:眼部疾病——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
炎、脉络膜肿瘤、增殖性视网膜炎
7、视网膜脱离超声表现:
1)玻璃体内强回声带,一端与视神经乳头相连
2)凹面向前
3)运动方向垂直于眼球壁
4)完全性视网膜脱离的声像图表现为:凹面向前的V字形膜状回声。
8、脉络膜黑色素瘤——成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
9、脉络膜黑色素瘤由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组成,发生于脉络膜基质内。
超声表现:1)玻璃体内出现蘑菇形或半圆形肿物
2)前方回声强,后方回声逐渐衰减
3)接近球后壁时变为无回声区——挖空现象
4)肿瘤所在部位的脉络膜受肿瘤侵犯,较相邻部位回声低,呈现盘状的脉络膜凹陷
5)肿瘤后眼球壁及球后脂肪受肿瘤影响,声衰减明显,表现为声影;
6)肿瘤基底部有较明显的血流信号,多为静脉
10、视网膜母细胞瘤——婴幼儿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
特征性临床表现——白瞳症
超声表现:1)块型:玻璃体腔内球形或半球形肿物,
起源于眼底
2)不规则型:80%可见钙斑
3)弥漫浸润型:弱回声团和眼底肿瘤相连
4)转移的临床表现:眼睑水肿,黏膜出血,眼球突出。
11、玻璃体积血——玻璃体内点状回声,转动眼球可呈现较活跃的运动-夜空繁星征。
12、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有轻度压缩性,内部回声多而强。
13、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3周以上血流可恢复正常。致盲的眼科急症之一。
14、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发病3个月内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流速度大于3.0cm/s,视力可维持原状;小于3.0cm/s则视力下降,具有高危险性。
15、眶海绵窦瘘——又称为颈动脉海绵窦瘘;表现为眼上静脉明显扩张,压力增高,出现反向血流,眼上静脉动脉化。
16、眼球有三腔——前房、后房、玻璃体腔;内容物有晶状体和玻璃体。
17、成年人眼球平均前后径、垂直径、水平径分别为:24mm、23mm、23.5mm。
18、角膜增厚最适宜用——超声生物显微镜确诊。
19、最常用于浅表组织和器官的探头频率是——7.5MHz。
20、眼部超声检查有多种方法,最简便实用的是——经眼睑法;最佳探头频率是7.5MHz以上。
21、腮腺位于下颌后窝,外耳道前下方,咀嚼肌后部皮下,下颌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
22、腮腺大致呈三角形,上下长约6cm,宽3~4cm,最厚处约1cm。腮腺导管开口于口腔,长3~6cm。
23、腮腺内有面神经和颈外动脉分支穿过。
24、腮腺管结石(涎石病)——腺体内强回声点或斑,导管扩张呈管状。(进食时突然加重)
25、腮腺混合瘤——最多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中年,肿瘤形态规则,生长缓慢,无临床症状,可伴有囊性变;伴有钙化应考虑恶性变。
26、腮腺腺淋巴瘤——常有反复发作的消长史,多见于中老年抽烟者,发生于腮腺后面浅层或腮腺下极。
27、腮腺粘液表皮样癌——低分化恶性肿瘤。中年多见,生长快,有疼痛,内部回声不均匀,瘤体无包膜,常侵犯周围组织,血流丰富,峰值流速可>35cm/s。
28、甲状腺腺瘤——包膜纤细,较完整;
结节性甲状腺肿——边界不清楚不整齐,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
29、甲状腺上动脉——发自颈外动脉;
甲状腺下动脉——发自锁骨下动脉的甲状颈干;
甲状腺最下动脉——10%有,由主动脉弓发出。
30、甲亢(毒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弥漫、对称、均匀性肿大,内部为中低回声,无结节,火海征。
31、结甲——甲状腺不均匀、不对称性增大,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可有囊性变,一般周边无包膜。
32、单纯性甲状腺肿——又称地方性甲状腺肿(缺碘代偿性增生所致),甲状腺不同程度对称性、均匀性增大,增大至3~10倍。早期回声正常,后期因滤泡内充满胶质形成多个无回声;血流无明显异常。
33、正常甲状腺上、下动脉内径为2mm,甲状腺上动脉流速为Vmax为20~30cm/s。
34、急性甲状腺炎——内部为低回声,化脓后呈无回声。
35、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症状——咽痛、低热、局部疼痛和压痛;超声表现:甲状腺对称性弥漫性中度增大,包膜增厚,边界模糊;内部为的是伴稀疏点状回声;后期分叶状或结节状;与颈前肌粘连;血供正常。
36、桥本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疾病,40岁以上女性多见)——甲状腺两叶轻度增大,峡部增大明显,内部回声减低,不均匀;血供丰富。
37、甲状腺腺瘤——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结节,边界光滑,包膜完整(与结节性甲状腺肿鉴别),周边有“声晕”,可囊变;周边可见环状血流。
38、甲状腺囊肿——单纯性囊肿少见,由甲状腺腺瘤囊性变多见。位于峡部的囊肿需要与甲状舌管囊肿鉴别。
39、甲状腺癌——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低回声、常见砂粒样钙化或簇状钙化;瘤内可见血流;颈部见肿大淋巴结。
40、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侧叶背侧,共4个;长5~6mm,宽3~4mm,厚1~2mm。上一对甲状旁腺位置较固定,多位于甲状腺侧叶后缘上中1/3交界处,下一对位置变化较大,60%位于侧叶后缘的下极,26~39%可发生异位。
41、上一对甲状旁腺由甲状腺上动脉或甲状腺下动脉或两者吻合支供血,下一对甲状旁腺由甲状腺下动脉分支供血。
42、甲状旁腺增生——临床由尿毒症、肾衰竭引起;甲状旁腺不同程度增大,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血供不如腺瘤丰富。
43、甲状旁腺腺瘤——均匀低回声,边界清晰,可见包膜,肿瘤与甲状腺之间可见双层中强回声带;内部血供丰富(与增生鉴别点),甲状腺与腺瘤之间常可见甲状腺下动、静脉走行(此点可证明腺瘤来自甲状旁腺)。
44、甲状旁腺功能亢进——80%由甲状旁腺腺瘤引起,临床表现:钙磷代谢障碍(高钙低磷)、骨关节痛、骨质疏松、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及尿路结石。
45、甲状旁腺癌——少见,肿瘤较大,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均匀,可伴囊变钙化,可侵犯邻近组织(甲状腺、血管或肌肉);肿瘤内部及周边血供丰富,分布不规则,可伴有同侧淋巴结转移。
46、甲状旁腺囊肿——多来自腺瘤或腺癌的囊性变。
47、甲状旁腺腺瘤与增生鉴别:腺瘤一般>2cm,增生一般<2cm,腺瘤一般为单发,增生一般为多发。
48、甲状旁腺腺瘤与腺癌鉴别:腺癌内部回声明显不均匀、有钙化、侵犯邻近解剖结构和颈部淋巴结。
49、正常成人妇女每侧乳房包含15~20个腺叶,每一腺叶又分成许多小叶,每一小叶由10~15个腺泡组成。
50、乳腺腺体的主要组成内容——腺泡、小叶、腺叶。
51、乳腺从发育至老年分为五个阶段:青春期、性成熟期、妊娠期、哺乳期、老年萎缩期。
乳腺结构由浅至深为:皮肤-皮下脂肪-腺体-深部脂肪-胸大肌-肋骨。
52、乳腺检查使用7.5~10MHz高频探头;无高频探头可用3.5~5.0MHz低频探头加一水囊间接检查。(甲状腺也可用同样方法)
53、乳腺囊肿:圆形或椭圆形,后方回声增强,呈蝌蚪尾征。
54、乳腺癌特征:
(1)肿块无包膜;
(2)边界不规则,呈锯齿状或毛刺状或分叶状;
(3)内部为不均匀低回声;
(4)后方回声衰减;
(5)肿块向组织及皮肤浸润;
(6)纵径大于横径,纵横比>1;
(7)内部可见点状强回声为砂粒样钙化;
(8)血供丰富,为高速高阻血流,RI>0.7
55、乳腺癌中有三种癌有特征性:
(1)乳头状导管癌:导管内中低回声团块,蟹足样浸润,后壁衰减;挤压乳头有分泌物,涂片可找到瘤细胞。
(2)髓样癌:体积大,直径可达4~6cm,圆球形,边界清楚,质地较软,等或低回声,后方多不衰减,血供丰富。
(3)硬癌(浸润性导管癌):衰减明显为其特征。
56、乳腺纤维瘤:圆形或椭圆形,边界光滑、完整,有光滑包膜,均匀低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57、乳腺癌超声间接征象:(1)肿瘤区皮肤水肿,乳头凹陷;
(2)韧带连续性中断;(3)乳腺导管扩张;(4)供应肿块血管增粗,血流丰富。
58、炎性乳癌发生在乳腺的皮肤及皮下淋巴管。
59、乳腺结构不良表现为:乳痛症、乳腺腺病、乳腺增生、乳腺慢性囊性增生。
上面的总结知识点内容是我们根据历年考试题目总结的考点,后面还会陆续推出各个章节的知识点;除此之外我们还有题库,包含了历年的真题、章节练习题、模拟题,另外我们有独家视频讲解,浅显易懂,常听常新,提高水平;华夏影像定不负你的期望。
有需要请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jbzd/11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