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沉丹田的原理太极原理探微之十一

气沉丹田是中华传统武术都在遵守的一个基本要领,太极拳也不例外。但是什么是气沉丹田?却有许多说法,有的甚至很玄,让深受现代科学洗礼的初学者难明所以,难以适从。如何用现代科学理论,说明白我们古老传统武术中气沉丹田,是我们武术爱好者的一个责任。

什么是气沉丹田

下面是有关传统武术太极拳纪录片中的一个场景:

一名记者来到一个练武的场地,发现一个石墩,教练见其面露疑惑,便示意他去提提看,记者的第一反应是提不起;

教练让他试一试。他上去弯腰一提,石墩丝毫未动,记者直起身摇摇头,表示太重提不起;

教练再次鼓励他说:只要用全力,一般人都能提起来,你也一定能,再试一试;

记者这次认真了,他再次上前,下蹲,双手扣住石墩两边的凹槽,深吸一口气,脖子上青筋一冒,丹田一鼓,猛“哼”一声,全身上下一起用劲,石墩被提了起来。

教练随即说了一句:“这就是气沉丹田。”

什么是气

准确地说,纪录片中展示的,只是气沉丹田之极端一例。此为“知其然”,而要“知其所以然”,既要明白其中的原理,“气”是绕不开的一个关键。

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世界上常见的物质形态有三种,即:固体、液体、气体(等离子体距离常识太远,忽略。),同样的物质,其形态可以相互转化。如水,其固态的冰可以转化为液态的水,液态的水可以转化为气态的水汽,反之亦然。

气沉丹田的气,本质上与上述一般物理意义上的气体没有区别!

人体中充满着各种成分不同的气体,只是这些气体都是以“散装”的小气团的形式存在并游走于人体的细胞间。比如,出汗的过程,就是血液、津液以及细胞内部的水分蒸发并向皮肤外层游走的过程。又比如,婴幼儿气血旺盛,是指其内部的血液、津液活性高,汽化过程快,体内含气量高,表现为皮肤的弹性好;老人则相反,体内含气量低,多呈干瘪状,皱纹密布。

皮球的两个重要特性

一个可塑性较高的密闭容器一旦充满了气体(如皮球),会呈现两个特性:一是弹性,二是整体性。

弹性,很好理解,如皮球,给它压力,它就会瘪,从而令皮球的容积变小,球内压力随之增大,一旦外力失去,它便会生出往外的推力,或将球弹起,或将施力的物体弹开。

整体性,是指一个充满气体的密闭容器在受压时,在容器材料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不会坍塌,从而起到一定的稳定支撑的作用,如汽车的轮子,能支撑车的重量而不坍塌、不爆裂。

气的这两个特性非常重要,直接关系气沉丹田的效果及质量。

为什么要气沉丹田

我们都知道,人体中脊椎是相对脆弱的组织,尤其是腰椎,它虽然比较粗大,但其所能承受的重量或冲击力毕竟有限。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即如何在运动中,尤其是在承受较大重力或力量作用的时候,保护好腰椎使之免受或尽量减轻来自于自身或外界的冲击性伤害?传统武术告诉我们的解决方案就是气沉丹田。

人体中有气体,腰腹部多为软组织,其中分散、均匀地分布着大量的小气团,当人深吸一口气,胸部收缩,用力将横膈膜下压,同时腰腹周围也用力收缩肌肉,就会将腰腹部打造成一个类似“皮球”状态,这时候,腰腹的承重不再仅仅是靠腰椎,由于“皮球”的整体效应,整个腰腹腔体也能参与承重,且这个皮球的内压越高,则其变形的量就越小,所能承受之重量也就越大。

由于相对于横隔肌的下压力量,腰腹部肌肉的收缩力量相对较小,成为一个短板,为了强化腰腹肌肉的收束力量,举重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多在腰腹周围绑上宽阔的腰带,且多将其勒得颇紧,目的就在于借此增加“肚皮”在负重时的内压,以提高“肚皮”这个“皮球”的整体性,从而分担甚至取代腰椎的负重,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再观传统武者,多在腰间绑上布腰带,也是在追求这个效果。现代军人的武装带也有此作用。

通过下压横膈膜、收缩腰腹肌肉,将腰腹打造成一个类似“皮球”的整体,既能提高腰腹的承重能力、进行一些有弹性的操作,同时又能保护腰椎不受伤害,这个过程就是气沉丹田。

完整一气的上下丹田的叠加结构

其实气沉丹田不仅打造了腰腹部这个“皮球”,同时也打造出了胸部的这个“皮球”,由于深吸一口气的缘故,胸腔内气体之多不必待言,通过沉肩、收缩肋骨等动作,其内压也相应增强,“皮球”的整体效应也就形成。这样整个躯干部位就形成了一个由腰腹部“皮球”与胸腔“皮球”上下叠加的构造,如汉字的“日”,即所谓“下丹田”与“中丹田”的叠加结构,从而使躯干部分形成一个“完整一气”的柱状整体

哼、哈的作用

在发力的最高峰,要求胸腹的内压要尽量升高,但这个内压上升的幅度有一定的限制,如果超过人的承受范围,定然会对人体的脏腑器官等组织造成某种程度的伤害,这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控制和调节,其方法不外乎“放气”。所以人在发力的一瞬间,喉间往往会发一声喊,或“哼”,或“哈”,或“嘿”不一而足,这是在做保护性放气。如果不这样做,很可能会受

极坚刚与极柔软

太极拳在发力时,腰腹会呈现一定的“坚硬”度,如皮球,充满了气就会因内压增大而变硬,这就是《老论》中所谓的“极坚刚”,与此相应的便是“极柔软”状态下的“气沉丹田”,将在另作讨论。

沉非沉

另外,需要强调说明的一点是,气沉丹田的“沉”,并不是将气直接从上往下灌沉。行拳时,我们不可能在人体内部进行大规模地气的搬运。所谓“沉”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将注意力集中于控制肌肉、调控腹部以及胸腔内部压力的一种感觉而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jbzd/14180.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