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答疑课堂开始啦!本期答疑是整理学员们碰到的常见问题,让更多的人看到易于理解。1问:金老师,你上课时说共鸣讲究“三腔共鸣”,即胸腔共鸣(控制低音区),口腔共鸣(控制中音区)和鼻腔共鸣(控制高音区)。那如何做到三腔同时共鸣呢?”答:这是个很钻牛角尖的问题。每个人说话,都不可能完全只用一个共鸣腔,三腔本来就是都同时共鸣的,只是说哪个占主要比例问题而已。了解共鸣有啥好处,哪个部位共鸣分别有啥好处,怎么用,才是真正的教学目的。比如说,声音很分散,不是集中的,那就要增加口腔共鸣,来调节的更清楚明亮;如果情绪需要柔下来,娓娓诉说,就需要使用胸腔共鸣,让声音显得更磁性,真挚。艺术这件事,绝对不可以照本宣科。实践和理论之间存在一些微妙的灰色地带,人体不可能面面俱到,百分之百发挥正确。那么在实践中找到正确的感觉,和老师反馈、调整,保证95%不出错就行。死抠理论会把自己绕进去,有碍理解。2问:老师,练声前有什么一定要记住的注意事项吗?答:有两个:1,一定要练到肚子痛,句句把气息全都吐光吐干净,用腹部的力量往外顶。如果每次练完声肚子很轻松,没有痛感,说明没练到位。2,一定要把声音放出去。我们平常说话就是习惯用喉咙发声,声音是卡着的,收着的,那么此时努力往外放,能放就能收,能收却不一定能放,最后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收放自如。3问:老师,除了多喝水多休息,有什么真正保养声带的方法吗?答:声带不是靠保养不出来的,而是靠练出来的。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以前用声=喉咙使劲=声带磨损=嗓音疾病,就像是一个人提麻袋,妄图用一个小手指就勾起来一样,累死那根小手指,喉咙这块肌肉每天都在受苦。科学发声就是借力打力。真正发声的喉咙我们不用它的力气,它要保持放松。我们要转而开始借用喉咙上方的口腔和喉咙下方的呼吸肌(腹部+横膈肌),先用胸腹式呼吸,锻炼呼吸肌让它把气送上去,到了放松状态的喉咙这里,然后再到口腔,这时再使用共鸣把这股气流在口腔内形成共振把声音送出去,就像小号的号管一样把声音加倍放大,形成更明亮,集中,饱满的声音。这也是我们专业术语上说的“两头积极,中间放松。”想象成花洒,水龙头强压打开、水管通畅输出水、花洒承接让每滴水都不浪费。输送,管道,承接。而不是和薅羊毛一样专逮着喉咙薅。另外,源头的胸腹,尾巴的口腔,这两块的肌肉都是越锻炼越好的,换言之,学会了科学发声,声音绝对不怕“说坏”,还好听。4问:老师什么叫“虚实结合”的声音?答:就是声带的闭合。声带是人体发声的声源,它松弛时,被气流冲击时都会产生不同的震动频率,从而导致声门(两片声带像门一样开关)变化,改变音色。简言之,声门关闭=实声,声门打开=虚声。一直用一种状态是不切实际的。实声会耗掉更多的力气,嗓子容易累,虚声会让人听不到。放松状态下的声音,就是虚实结合的,让人听着最自然的声音。5问:小鑫老师,说话爱结巴怎么办?答:这个情况在生活中比较多见,它也是很让人困扰的一个问题。表达不清楚,同一句话要说几遍,有一堆口头禅,还很容易着急……这些容易导致结巴的小细节都会严重影响日常社交,职场交流。改善方法也不难:1,每天抽出15分钟来朗读现代文,边理解边读,不许念第二遍,不许出错;2,每天录1分钟的语音日记,不限主题,要求同样是不能带有口头禅,错别字,可以多练习几遍;3,和朋友每天保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jbzd/14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