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西县红星乡红星村夯基础兴产业深谋划

走进兰西县红星乡红星村,整洁的村容村貌,令人心情舒畅。一条条硬化路向村里延伸,路两旁的农家院,绿荫环绕,清一色的铁栅栏,整齐划一……

谁曾想到,年以前,这里还是村内基础设施薄弱、垃圾随处堆放、村民收入低的贫困村。可就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中,在黑龙江省政府研究室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和当地的党员群众一起,抓党建、促发展、惠民生,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让村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夯基础让贫困群众生活环境美起来

晚上没亮儿,出门深一脚、浅一脚。村民夜间没啥娱乐活动,家里的鸡、鸭、大鹅还总丢。这种摸黑的生活,红星村的村民一过就是几十年。

发展,需要基础。摆在贫困村面前的第一要务就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果能给村里安装上太阳能路灯,就好了。”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吴善利想。

全村8个自然屯,如果实现所有路段亮化全覆盖,吴善利粗略估算了一下,少说也要20万元。短时间筹措这么大一笔资金谈何容易!最终,一向不愿开口求人的吴善利还是找到从事房地产开发的老同学求助。

老同学被他一心为民不求回报的诚心打动,二话不说,给红星村定向捐赠现金30万元。

把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吴善利精打细算,甚至到了“抠门”的程度。为了节约经费,他没有选择专业安装队,而是组织带领村里公益岗位的农民自己干。进入11月,他带人抓进度赶工期。盏路灯,他逐个用水平尺反复校正。有些灯杆略有偏斜,劲风暴雪下,吴善利带领队员和村民,硬是凭一己之力,把6米多高的灯杆一一校准扶正。

红星村的夜晚终于亮起来了!

“一盏灯”照亮了整个村庄,也照亮了村民的心。“路灯每天晚上4点半准时亮起,直到第二天早晨5点,和城里一样。我们农民也享受到了城里人的待遇,心里这个亮堂啊。”村民们开心的说。

为了解决村民出行难、村屯绿化少、路边排水堵、人居环境差、活动场所少等问题,驻村工作队坚持把改善基础设施作为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发挥下派干部的优势,多方筹集资金,为村子引来源源不断补齐短板的“活水”。

如今,红星村硬化道路总长达到24.9公里,全村6个自然屯在全县率先实现硬化道路全覆盖,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新建党建文化和社区服务中心、党建及文化长廊、村卫生室、爱心超市……一个个群众乐盼的配套设施不断落成,让村民打心眼里高兴,“不仅房子好,配套设施也好,这才是真正的造福工程啊!”

深谋划让贫困群众脱贫信心立起来

发展第一要素是人。驻村书记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着力“建强一个村级班子、带好一支党员队伍、培育一批骨干力量”。

利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契机,注重把村里那些政治素质过硬、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强的“能人”、有致富经验的“强人”、有强村富民本领的“带头人”推选到村干部队伍中,切实做到“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队伍壮大了,还要有谋划。“既要考虑经营主体,还要考虑到销售出口,根据我们村的区位优势,确定产业项目。我们要把长久可持续的产业项目留下来。”红星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吴善利说。

光伏发电

经过走访调查,驻村工作队发现红星村留守人口不足一千人,绝大部分是老幼妇孺。为了解决村里无劳动力、弱劳动力的脱贫问题,年,驻村工作队协调争取省里“交钥匙”工程投资万元,建设千瓦光伏发电扶贫项目,所得收益可长久为贫困户增收。

“通过设计公益岗位,打破平均主义,让老百姓通过自己的劳动,劳有所得。”

为了“防止政策养懒汉”的情况出现,驻村工作队还设计了52个公益岗位,除保证无劳动能力贫困户保底分红外,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多劳多得。

  

兴产业让贫困群众腰包鼓起来

如何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这是驻村工作队日思夜想的大事。

吉顺养殖场

通过深度洽谈,驻村工作队与正大集团黑龙江分公司成功对接,在村上办起了吉顺养殖场。吉顺养殖场负责人王秀华说:“我们这养殖场能这么顺利的办起来,多亏了驻村工作队。要我们多带动几户贫困户,这点要求我哪能不答应呢。”就这样,王秀华答应了在每年给75户贫困户分红0元的情况下,从本村再招7户贫困户入厂打工。现在,红星村相继创办4个肉鸡养殖合作社,年产白羽鸡多万只。该项目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金融扶贫“一扶多”模式,不仅带动红星村贫困户81户外,还为全县带动贫困户户。把产业扶贫作为摘“穷帽”,拔“穷根”,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之策。驻村工作队抓住庭院经济种植项目,积极争取县级专项补助资金10万元,引导农户自筹资金10万元,为30户村民建设蔬菜大棚平方米,引导农户通过种植错季蔬菜,预计年可实现收入平均超万元。村民郑生辉建设大棚平方米,种植两茬荷兰贝蒂柿子,可实现年收入超过8万元。同时,驻村工作队还积极推进“菜园革命”,组织动员60户贫困户利用小菜园种植新品辣椒,预计户均增收元以上,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实现增收创业。

看长远让贫困群众心里踏实起来

走进贫困户杨立志家的小院,各式东西摆放整齐,看到有生人进院,杨立志迎了出来。

44岁的杨立志患有胸腔积液和胸膜炎20多年,之前孩子要上学,妻子又因病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经济来源一直都是问题。要说以前,用杨立志自己的话说:“那日子简直没盼头。”

“驻村工作队没来之前,我家真可以说是贫苦如洗,一年连二斤豆油都吃不上。由于常年吃药,每天吃药就得90多元,家里地不多,收入少,孩子还上学,真是雪上加霜。”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一系列的“惊喜”送到了杨立志的家里:低保金补助、新农合的免费医疗保险、家中年久失修的土砖房也因政策被列入危房改造项目……

“自从工作队来了以后,带来了好政策,我住院的费用能够多报销一部分。村里项目收益,贫困户不但可以得到分红,通过参加村里公益岗位劳动我还可以多挣一部分。我们养殖的农作物产品,工作队负责帮忙代卖,又增加我家一部分收入。要是没有驻村工作队,我们根本脱不了贫。”杨立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驻村工作队,给我们盖好了房子,还给我们找到致富的路子,咱们也要跟上国家的脚步。只有努力挣钱才能无愧于国家、政府的帮扶,日子才会越过越好!”杨立志坚定地说。

驻村,就要“驻”到群众的心坎里。扶贫,就要“扶”到贫根上。就业扶当下,产业扶长远。3年来,驻村工作队扎实做好困难群众民生兜底保障各项工作,聚焦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多渠道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确保脱贫不返贫。截至目前,全村已脱贫76户人,未脱贫5户11人。

推荐阅读

?浓浓爱国情深深拥党心——绥化市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1周年系列活动(一)?浓浓爱国情深深拥党心——绥化市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1周年系列活动(二)?浓浓爱国情深深拥党心——绥化市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1周年系列活动(三)

图文编辑

绥化党建e家

图文来源

奋斗理论圈

★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ysbj/111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