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章儿童肝移植88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总结儿童肝移植的手术经验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年1月至年10医院实施肝移植术的88例儿童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50例;年龄3个月~17岁7个月,中位年龄2岁3个月。活体肝移植77例,尸体肝移植11例。左半肝移植39例,左外叶肝移植49例。术后主要免疫抑制方案为肾上腺皮质激素+他克莫司(FK)或环孢素,术后应用肝素抗凝治疗。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观察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7.5±2.4)h,术中出血量中位数(~)ml,输注红细胞1.8(0~6.5)U,热缺血时间2.5(1.0~10.0)min,冷缺血时间(~)min,下腔静脉阻断时间75(35~)min。患者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49例,其中血管并发症发生率11%(10/88),包括肝动脉血栓形成4例,门静脉血栓形成5例,肝静脉狭窄1例;晚期并发症16例,其中胆道并发症发生率12%(11/88),包括胆管炎9例,胆漏、胆管狭窄各1例。患者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81%、75%。结论近年来儿童肝移植的手术成功率及术后生存率均有明显提高,但术后血管和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应不断改进手术方式,个体化调整免疫抑制剂、抗凝等治疗方案以取得更好疗效。

正文

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21世纪初成人肝移植技术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开展,但由于儿童供肝短缺、移植技术要求较高、医疗保障水平低等原因,国内儿童肝移植发展缓慢。年至年,全国实施儿童肝移植仅例,且移植物及受者生存率较低[1]。近年,儿童肝移植在我国出现快速的发展,自年医院肝移植中心共实施儿童肝移植手术88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年1月至年10医院肝移植中心实施肝移植术的88例儿童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50例;年龄3个月~17岁7个月,中位年龄2岁3个月。原发病:胆道闭锁45例;代谢性肝病15例,其中肝豆状核变性9例,糖原累积病6例;隐源性肝硬化1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后肝硬化3例;肝脏肿瘤5例,其中肝母细胞瘤3例,原发性肝癌2例;其他疾病10例,其中门静脉海绵样变3例,Caroli病3例,肝包虫病1例,暴发性肝衰竭1例,多囊肝伴肝衰竭1例,肝胆管多发结石伴反复感染1例。活体肝移植77例,尸体肝移植11例。左半肝移植39例,左外叶肝移植49例。儿童终末期肝病模型(pediatricend-stageliverdisease,PELD)评分中位数为18(1~35)。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21例,B级34例,C级33例。术后主要免疫抑制方案为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他克莫司(FK)或环孢素。所有患者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患者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

二、方法

1.手术方法:采用双肋缘下切口,先游离肝脏周围韧带,解剖第一肝门,贴近肝门切断肝管或肝门-空肠吻合口,游离肝固有动脉及门静脉,紧贴病肝离断、结扎肝固有动脉左右分支。继续游离第二、三肝门,依次阻断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及肝上下腔静脉,切除病肝。供肝修整后原位植入,受体肝左、中静脉或肝左、中、右静脉开口整形后与供肝肝左静脉吻合,然后吻合门静脉,依次开放肝上、肝下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后,再行肝动脉吻合,最后行胆管-空肠端侧吻合或胆管对端吻合(非胆道闭锁)。

2.术后抗凝治疗:根据凝血状况进行调整,普通肝素剂量为4~10U/kg·h持续静脉泵入,术后10d改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术后3周停药。

3.免疫抑制药物:术后早期大剂量激素静脉滴注,并应用小剂量FK或环孢素,具体剂量根据药物浓度个体化调整。

4.研究内容:观察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一、手术情况

手术前给予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凝血功能等治疗,其中2例患者术前进行血浆置换,待全身情况改善后成功实施手术。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5±2.4)h,术中出血量(~)ml,输注红细胞1.8(0~6.5)U,热缺血时间2.5(1.0~10.0)min,冷缺血时间(~)min,下腔静脉阻断时间(无肝期时间)75(35~)min。

二、术后情况

本组患者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49例,包括腹腔出血2例,其中1例行手术探查止血,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肝动脉血栓形成4例,均再次手术取栓治疗,其中1例术后痊愈;门静脉血栓形成5例,2例伴肺部感染及胸、腹腔积液,均再次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其中3例痊愈;1例活体左外叶原位辅助肝移植术后并发肝静脉狭窄,术后出现大量腹腔积液及急性排斥反应,予以血管支架治疗后好转(图1);胆漏7例,其中3例并发急性排斥反应;肾衰竭伴肺部感染及胸、腹腔积液2例,其中1例透析后好转,1例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肺部感染15例;胸腔积液5例;腹腔积液5例;急性排斥反应3例。

本组患者术后发生晚期并发症16例,包括门静脉狭窄1例,继发门静脉海绵样变及消化道大出血,再次手术探查行吻合口缝扎止血,效果不佳(图2);胆漏1例,长期未愈,术后1年行胆肠吻合术,但术后1周再次出现胆漏,最后死于肝衰竭;弥漫性胆道狭窄1例,放弃治疗;胆管炎9例;急性排斥反应3例;严重肺部感染1例,抗感染治疗无效死亡。患者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81%、75%。

讨论

目前肝移植是治疗儿童终末期肝病唯一有效的方法,与成人肝移植相比,儿童肝移植适应证多为良性疾病,且多不合并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移植术后不会出现肿瘤或肝炎复发,一旦手术成功,多可长期生存。儿童肝移植最常见的适应证为胆道闭锁,发病率约1/~1/1[2],但在年以前,儿童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为肝豆状核变性,约占移植总数的35.6%,其次为胆道闭锁,约占25.7%[1]。究其原因为胆道闭锁患者年龄小,移植费用高昂,多数家长选择放弃治疗;其次为我国婴幼儿肝移植技术尚未完全成熟。随着移植经验、技术及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近年儿童肝移植尤其是婴幼儿肝移植有了明显的进步。本组胆道闭锁45例,肝豆状核变性9例。

肝移植儿童患者术前一般情况较差,可能存在高胆红素血症、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等合并症。因此充分的术前准备非常重要,需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改善凝血功能,必要时予以血浆置换降低血中胆红素水平,保护肾脏功能,以及加强抗感染治疗等。移植前需多次进行PELD评分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评估[3-4],一般PELD评分降至15左右认为比较安全[5]。本组2例患者术前进行血浆置换,待全身情况改善后成功实施肝移植术。此外,儿童受者尤其是婴幼儿器官发育尚未成熟,术前情况较差,术中血流阻断时间长或输液不当时可导致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6-7]。本组2例患者术后尿量少,出现肾衰竭,给予血液透析后1例患者肾功能逐渐恢复,另1例因进行血液透析较晚,透析无效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患者肾功能,在无尿期早期即应给予血液透析治疗。同时,对移植术中血管阻断进行改进,待移植肝静脉吻合完成后,仅阻断肝静脉血流,松开下腔静脉阻断钳,这样可明显缩短下腔静脉阻断时间,即无肝期时间,可有效减轻肾淤血,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术后血管并发症是婴幼儿肝移植受者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婴幼儿肝门静脉及肝动脉纤细,术中吻合难度较大,加之患者年龄小,体重轻,代谢不稳定,抗凝药物的调整不易把握,术后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血管栓塞或腹腔出血[8-9]。本组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1%(10/88),与文献报道的9.5%~19.4%相似[10-11]。我们的经验是采用多学科联合模式,婴幼儿患者的门静脉和肝动脉吻合均由血管外科医师完成,这样既能发挥专科医师的优势,又可以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此外,提倡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熟练掌握吻合口整形技术,以尽量减少血管吻合口数量,降低吻合难度。还要注意儿童供肝多为左外叶或左半肝,术中需要妥善摆放和固定移植肝脏,避免术后发生血管扭曲,严重者需介入治疗或手术才能解除。随着肝移植患儿年龄增大,受者血管吻合口可出现相对狭窄,以门静脉多见,可能与门静脉血液流速低、血流动能低有关,严重狭窄者可能出现门静脉高压症。本组1例患者出现门静脉狭窄、上消化道大出血,再次手术探查发现门静脉海绵样变,胆肠吻合口周围血管曲张出血,因无法重新吻合门静脉,遂行吻合口处曲张静脉缝扎止血,术后效果不佳。儿童肝移植术后抗凝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我们中心的经验是给予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泵入,根据凝血情况进行调整,普通肝素使用剂量为4~10U/kg·h。与低分子肝素相比,普通肝素具有代谢快、易检测、易调控的特点,术后10d可改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术后3周可考虑停用抗凝药物。

胆道并发症在儿童肝移植中较多见,其中胆管炎最为常见[12-14],本组发生率为12%(11/88),经及时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术后严重胆漏及胆管狭窄较少见,一旦出现预后较差。本组1例患者出现严重胆漏,1年后再次手术治疗,重新实施胆肠吻合术,但术后1周再次出现严重漏胆,最后并发胆管狭窄致严重淤胆、肝衰竭死亡。1例尸肝劈离式移植受者术后出现广泛胆管狭窄,治疗效果不佳而放弃治疗,狭窄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供肝热缺血时间过长及胆管动脉缺血等原因有关[15-16]。吻合口狭窄多与供肝胆管纤细及吻合技术等有关,可通过提高吻合技术降低胆管狭窄发生率。

儿童肝移植术后早期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需进行精细调整。与成人相比,婴幼儿体表面积较大,单位体重所需的免疫抑制剂剂量较多,且婴幼儿新陈代谢较快,术后肝功能恢复程度不一,因此婴幼儿移植受者术后血药浓度波动大,容易出现排斥反应或药物中毒,术后需密切监测[17]。我们移植中心一般采取术后静脉给予较大剂量激素治疗的前提下,应用小剂量钙调蛋白抑制剂FK或环孢素,然后根据受者肝功能恢复情况及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以避免因药物调整过慢或过快出现排斥反应或药物中毒。移植受者一般在术后1周左右机体器官及肝功能逐渐恢复,血药浓度趋于稳定。

儿童肝移植术后的预防感染及抗感染治疗非常重要,移植受者病情重、体质弱、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术后极易发生肺部感染及全身感染,且多为多重耐药细菌、真菌及病毒等感染[18-20]。减少感染的关键在于预防,术后应尽早脱离呼吸机,准确计算患者每日输液量,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密切观察每小时尿量。液体出入量平衡或轻微负平衡有利于减轻肺部及全身水肿,对预防肺部感染具有明显作用。

总之,随着肝移植技术的提高及经验的积累,我国儿童肝移植的手术成功率及术后生存率均有明显提高,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故应注意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调整免疫抑制剂、抗凝、抗感染等治疗方案。

图1一例儿童肝移植术后肝静脉狭窄患者CT图像,箭头示肝左静脉放置血管支架

注:a为胆肠吻合口;b箭头示曲张静脉出血点

图2一例儿童肝移植术后肝静脉狭窄患者术中探查图像

靳曙光,王文涛,向波,等.儿童肝移植88例临床分析[J/CD].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5(5):-.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卡泊三醇软膏激素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ysbj/7525.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