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5日,江苏省第五批援青干部踏上对口支援青海医疗工作的征程,以“组团式”帮扶的方式,助力国家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稳住农业基本盘、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常州二院共有7名援青干医院,全身心地投入当地工作。
如今,一年过去了,在这条援青之路上,他们聚焦问题、梳理难点,勇于探索、改革创新,在实现诊疗升级、精益管理和服务优化的具体行动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有感有想、有思有悟,用文字记录了过去一年里奋力奔跑的日日夜夜。
作为第五批江苏援青队伍的一员,
医院儿科主任。
到达海南州不到一个月,
我就克服了
高原反应、气候干燥等问题,
医院和科室开展工作。
初来乍到,我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摸清“家底”。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了解,医院新生儿科作为海南州唯一的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承担着整个海南州的危重新生儿救治。医护工作任务艰巨,因此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人员不足,科研能力差,诊疗不规范,部分技术未开展导致病人流失。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从医疗、教学、科研三方面入手制定计划。
教学上,我通过师带徒确定两名贴身学生,积极开展教学查房、业务讲座、窒息复苏培训,健全科室规章制度,完善临床诊疗规范。我相信,变输血为造血,可以可持续地提高当地医疗服务水平,因此致力于将更好的医疗项目、医疗技术留下来,打造一支技术过硬、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医疗上,我以创建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为抓手,根据州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标准,查漏补缺,规范已有的技术,并开展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标准中要求但这里尚未开展的新技术,如常频、高频呼吸机,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胸腔穿刺等技术。
还记得去年疫情期间,医院转运来一名患儿,出生仅5小时,全身皮肤青紫,血氧饱和度仅有约50%,存在明显的呼吸窘迫症状,生命垂危。
时间就是生命,我迅速组建抢救团队,紧急给予新生儿气管插管联合机械通气,改善患儿氧合。然而,患儿的症状并没有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不能正常维持。我判断,患儿极有可能发生了气胸。很快,床边胸片证实我的判断是正确的,随即与家属沟通,由胸外科、新生儿科联合,给患儿行胸腔穿刺、闭式引流术,从死神手中成功抢回了这条新生命。
每周一是我的儿科门诊,尽管要克服语言障碍,但仍让我受益良多。
有位藏族妈妈在邻居的介绍下,带着高热3天的宝宝找到我。由于宝宝高热不退,精神状态不佳,妈妈很焦急,进入诊室就对我说:“医生,我宝宝你这边能不能给治好,治不好我要上省城去。”我耐心地询问病史,仔细查体,详细讲解宝宝的情况,并告知宝宝妈妈随访时间。尽管藏族妈妈没有按照随访时间来找我,却特意在我周一门诊时过来说了声谢谢,让我感受到了藏族同胞的淳朴。
还有一位医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因医院救治后又回来进行后续治疗。因为宝宝病情复杂,医院,都被建议到省上就诊。考虑一家人来回一趟省上不方便,我主动把
转载请注明:http://www.cbpxw.com/hyz/14309.html